從廿字意義看二○○○年功能導向

(第二屆蕭大宗師宗教哲學研討會)

從廿字意義看二○○○年功能導向

天德教/黃乃賢

大綱:

一、前言

二、廿字意涵

精神

非戒條之束縛

注重言行一致

融合眾流創造更新

應用特點

人生指南

融於生活

醫病復醫心

對人類貢獻

治身

治心

治家

三、宗教與人生

正確的認知

現今宗教的亂象

偏離教義

宗教狂熱

悖離現實

四、新世紀的思維

廿字發揚

新時代的需求

五、結語


一、前言:

新世紀的開展,象徵新時代的來臨,綜觀甫將結束的廿世紀,天災、人禍頻仍,政局時有動盪,安身立命成了芸芸眾生最希冀的夢想!

社會變遷加劇,工業蓬勃發展迅速取代傳統之農業型態,人心浮動難定,茫然未可知;物質富饒了大眾的生活品質,科學昌明了時代的進步,文明開化了未啟的民智,然道德感卻未同步進化,於是民心陷溺,迷失於苦海而難自知,不但造成社會秩序紊亂,奢靡的風氣更影響國家前景。

利慾推動了時代的進步,但卻降低了道德的約束力,人和人的互動變得毫不真實,交利而不交心,於是乎殘殺、竊盜、亂賊時有耳聞,律法日嚴然未能禁其不義於無形,刑重而依舊狼煙四起,果見人心道德之淪喪,已然無法僅依刑律來要求,唯有發自內心之省思方能提振被人慾淹沒之倫理道德。

我國向來以儒家為本體,德性的提昇被列為首要,君子之風更被視為人生圭臬,唯有拳拳服膺方能行其道於無形,然陳義過高,難以實現卻是儒學之缺點,故我雖以儒學立世,卻能發揚其大者,古今人則寥寥無幾,實引為憾事。

近來宗教林立,勸人為善者故所在多有,然教義不一,今世人無所適從,加以行之有年,其宗旨漸流於形式,廣大之理想與現實漸行漸遠,終將悖於原意!其教眾雖分佈地廣,徒具膜拜聚會活動,於世事無益,如次宗教形式卻為目前社會主流,實令人扼腕。更有甚者,藉宗教之名,行汙穢骯髒之事者,與日俱增,欺騙廣大之信眾,糾舉鬧事,干涉政治,宛如地方猛虎;以迷信斂財,收資坐大,不僅財厚一方,更為此內鬨喋血不已,早已將宗教之立旨拋於不顧,並為宗教之日後發展蒙上一層陰影,怎叫人不為之氣結,宗教亂象,實危害社稷頗巨。

亂世非有清流無以喚醒人心,我天德教蕭大宗師便舍我其誰,以「五教匯宗」[1]之精神為基礎,開倡宗教大同理論,認為各教,思想之本源皆一致,均以仁慈、大愛、喜捨等為根本,再進而提出救人救世之途徑;其立論更秉上天啟示而演化成廿字-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理、和。此給予後世依循之標的,其哲理更深入生活,於潛移默化之際教化人心,匡正風氣。

廿字真理,廣大無邊,融合各教特點,其兼容並蓄之思潮,廣納眾流以彙成教義,不僅於新世代中扮演極其重要之角色,其鞭闢入理之經論,可落實正心修身,更能成聖成賢,若能將廿字功能發揚,則可為新世紀之思想舵手,引領世人屏除邪說侵擾,邁向大同理想之境。

二、廿字意涵:

    欲通徹宗師之理論,便不能不從其意涵著手,明瞭廿字精神、熟習廿字特點、體會廿字對人類所作之貢獻,廿字博大精深,仍有其脈絡可依循,窮其根,究其本,方能窺其堂奧。

1.精神

廿字精神無他,「乃正己化人,希冀世界可以成為清境和平之居所為宗旨」[2]廿字義理平易近人,可融入生活而教化於無形,實踐於平凡。

2.非戒條之束縛

廿字結合了各個宗教的精神和處事的精隨,有儒教的忠恕、釋教的慈悲、道教的道德、耶教的博愛及回教的清真[3]。不僅提供了一個方向,更是共通的道德標準。

廿字全文顯明易懂,既無拗口語句,更無華麗文詞,不提倡虛幻之理想境界,宗師深明寄託式之烏托邦社會難行,唯有從身修心,方為入登極樂之道,故以廿字箴言傳世。

廿字入世之道,要求個人由自身做起,重實踐、講力行,以默化方式行教育,此能收戒條所無法施行之效。

有行之戒條雖規範清楚,然約束越重,個人體會便愈淺,行之只為不違反誡律而已,此則被動式之教化;廿字言簡意賅,廿字字字皆有修行之處,論點詳析,由小處著手,且為精神修持之骨幹,強調發自內心,明心見性,勉勵自我修行之實現,此種由本身出發,不為外物而提振大道者,便為主動式之教化,收效甚為宏觀。

觀乎古今宗教,戒條所在多有,中心思想確立後,便以重重戒律加以維護,藉以集中信眾思想之堅強性、道德之實踐性,殊不知若不由內心加以昇華,則再多之束縛依然無法將良善美德深植心田,唯有廿字箴言無牽無掛,看似廣泛無邊,卻已潤澤萬物,無物不被。

3.注重言行一致

蕭大宗師云:「我們實行廿字,當然較之空空念經而不奉行者高出萬萬倍。」[4]可見廿字是重「知」與「行」合一的,知其義而不行其道,則與不知無異了。廿字的義理前已言明深入人心,首要德性的修持與自性之啟發,然若停留於空泛之言論,則廿字之精髓便無由發揚了。

每個宗教皆有其中心思想,也就是宗旨,不外乎勸人為善、仁愛、慈悲、互助等等,然多流於形式,討論曠日費時而難起身力行,此情況造成宗教之力量分散,著作日多然世上苦難卻絲毫未見減少,如此則頓失宗教立教初衷。

因之,蕭大宗師集儒釋道耶回五教精華定出「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廿字,作為吾教信徒終身力行之守則。[5]

廿字箴言為做人處事之基礎,貴在實踐與力行,並非熟記、常唸所能達其功,試問,若人平日作惡犯戒,損人以利己,雖熟稔廿字真義又有何用?此番淺顯之理,我輩應慎思明辨才是。

宗主的廿個字,是先從「入世」下手,做到爐火純青,自然就進入「出世」的理想。[6]入世而能修身治心,力求反省,出世便能匡正風俗,濟世救人,教化俗昧於無形,此方是宗師之最終理想。

4.融合眾流創造更新

宗主嘗言:「各教經典雖多,我們擇其善者,最精粹者,體而學之。佛教我們實行他的慈悲救世,無色無相。儒教我們實行他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推人及物。道教我們實行他的無為自化。耶教我們實行他的懺悔救人,以及耶穌說的,伏侍人的力量大,被人伏的力量小。回教所講的清真無為,回到原處,依他回字來看,即是佛教所謂的空而不空的意思。」[7]

廿字義理,由大宗師闡揚至今,幾經寒暑,修持法門隨著豐富起來,其內容之博大精深,不僅為自持修身之要,更為聖賢教化眾生之寶典。

蕭大宗師融合眾流,有其「大同」之理想,他親見因地域各異、種族之別、時代分屬不同,故衍生了樣貌不同之宗教門派,若任由各教互相爭執,執著偏見,如此則易生宗教戰爭,不僅無法帶來平和極樂,還因而衍生災禍橫逆,宗師洞悉此理,因之倡言「大同」思想,盼各種學術思想,能互相交流,不存門戶之見,其苦心孤詣,實為人類謀長遠之幸福。

宗教大同乃至世界大同,都是天德教宣揚的信息和希望達到的目標,[8]世人要了解宗教之教義,就不該再抱有偏狹的胸襟,應敞開心靈,取長補短,融合各種哲理,此方是現代宗教應有之宏觀思想。

5.應用特點

古勝遺傳之教,綜儒、釋、道、耶、回,而一以貫之,凡入社者,不論為男為女,皆以廿字為主旨,因此廿字,乃天地一元之理,流行之氣,懸於太空而無形,附於人身而莫外,果能人人遵守,則成己成人,內外兼修。[9]廿字之應用於自身,則修持德性;用於生活,則行善成道,修證蓮花。

6.人生指南

我國自孔老而後,五教先後繼起,除各有其立論宗旨外,修持法門亦各有其道,雖初無正邪之分,然因種族、時地、人事不同,各宗其教,因此思想並起,如儒家之忠恕、釋家之慈悲、道家之感應、耶教之博愛、回教之清真等,然相較其教義,多所日用生活之倫常,於天命身性著墨甚少,多由人各自體會,因此時日一久,教義日漸沒落,宗教也失其真旨,由是而蕭大宗師集合五教精蘊,括以廿字大成之,欲以提振人心,重造祥和之境界。

我教賴以信仰之,非偶像或人物,乃是一大中之道,義即「天德」或「天道」,概論於廿字之中,此更是宇宙真理之正軌,故可視為人生之指南,引領人心趨向。

天德教之意旨落實於承續中華道統,奉行廿字箴言,並重整道德之心,正己化人,不僅達成誠正修心,更須度己度人,將災禍完全消弭,使世界成為清境和平之地,如此之重責大任,不僅成為我教中人之人生方向,更可指引全人類之潛藏善念,使之發揚於無形。

人如能以天之德為榜樣,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即可為人類打開無數不同光明之門,達到極致圓滿境界,即可稱為「以人德合天德」,成就「天人合德」或「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10]如能緊緊跟隨大道,則圓滿之境確不遠矣。

7.融於生活

宗教不能超脫生活,否則非但曲高和寡,且施行不易、徒具形式,空有大部教義、教理,然空泛浮濫,難以力行。

現今宗教,大多教人為善,然義理往往過於虛華、希冀過高,非成聖成賢無以為繼;過分強調來生重要,即如何入登極樂之途等,致使芸芸眾生忙於來生,寄託於虛無,忘了身處之現世生活,如此長久以往,則易汲汲於來世,迷芒於虛幻時空,鎮日膜拜祝禱,焚香企求將身負之重責大任拋諸腦後,如何能彰顯宗教之大道於其一。

蕭大宗師融合五教教義而創之廿字,字字皆有來處,字字皆能由日常生活做起,配合作息,教義明晰易懂,落實於現實則須力行以發揚之。

廿字看似簡單,然唯有透徹教義,經得起考驗,方能將其精髓消化,融入思想,藉由潛移默化而達到內則明性修身,外則濟世化人之功。

宗教即生活,生活即宗教,如此之影響方能真正深入眾生,也才能讓眾生由周遭體驗義理的精妙;東諸高閣之大典,除具膜拜參閱功能外,實無真正教化之意,與你我生活差距甚大,要如何能推廣之,甚而風行天下?冷僻精深,宛如一層厚紗,將真正之要義精蘊,完全隔絕,世人只道高不可攀,難以親近。

廿字之功卻由生活做起,大道隱於日常之中,不矯飾、不談高調,完完全全令眾生由生命中學習經驗,體驗這廿字之精簡奧妙,並進而融為思想,成為個體不可分割之一部分。

8.醫病復醫心

治病必先治心,心正則無病,心偏則患疾。故治病以己之精、氣、神、而治之,以己之正氣,摒去病人之戾氣,解除病人一切昏沉;使病人心不正而自正,病不癒而自癒。治病之感應,厥帷廿字,別無他方。廿字能醫天地病,三無可換日月明。[11]

人之所以受疾病襲擾,皆導因於體內正氣之不全所致,精、氣、神難以調和運轉,也就是俗謂之「四體違和」。一但體內諸元氣無法平衡及對外之抵抗力減弱,不但容易疲勞,更易招治外來毒素侵犯,此時唯有吸收天地正氣,加以調和,方能康復痊癒,而我教使用之精神治療,主要便是憑天地之正氣,即醫者所發之氣來替患者治療,氣血調和了,便百病不侵,健壯安康。

而廿字箴言除蘊涵無窮義理之外,更潛藏人類於宇宙中之天地正氣,故醫者若能藉此廿字,將天地正氣轉嫁於患者,如此便能令患者調和身心病苦,不僅醫病,還能解心中種種憂苦。

病苦解除了,蕭大宗師進一步希冀廿字可成為眾生入德之門,藉著廿字之奧妙無邊,可藉以淨化心靈,提高人類之精神境界。

9.對人類貢獻

糾正身心,補益世道。[12]人之陋習多如牛毛,若無徹底根治,小則舉止失當,大則殘害身心,然若單以刑責法規律之,僅收片面之效,劣根性依舊難除,而宗師所倡之廿字箴言,則強調由心做起,不做作,不矯情,深入思想而改造之,小則修身養性,大則缺補衰微之世道。

10.治身

行住坐臥,應用無窮,講求實用,不尚空談。[13]食衣住行乃眾生一天所需面對之四大事,凡事皆有其規律,規律一亂,則秩序跟著大亂,因之才有如此多違反常理、觸犯法紀之情事發生,人生之四大事若無法調理得當,則易脫離正道,墮入混亂之中。

「身」即在外,外在之約束靠律法、靠戒條、靠定規,律法嚴則刑罰重,然此一機制卻往往無法遏止種種惡行之蔓延,何也?重罰之法僅收嚇阻之效,於教化之功卻絲毫無益;孔子曾云:「不教而殺謂之虐!」,未行教化之責,徒具嚴刑之實,教眾生何以服之、信之?表面之服從,然無時不蠢蠢欲動於惡行,再苛之政令何效之有?

廿字之精髓在於不強調約束外在作為,由潛移默化做起,廿字皆有其教化功能,字字珠璣,令眾生明瞭自身之定位,行自我規範之效,不需鞭策,不需強逼,此即治身也。

我們必須從現實生活去實踐這廿個字,在日常起居中,只有經得起考驗,才能有和諧安泰的生活。[14]

11.治心

重整道德,匡正人心,促進大同。[15]心乃內在,最難即治心,外在可由律法強加約束管制,然內心之思緒想法若非由根本影響,則無任何規範可動搖其意志,故古來「修心」即修持之最高境界。

昔人云,民為邦本;然心又為人本;宗教又為心之本。[16]因此宗教萬萬不可少,宗教若有正信正念,則能導正人心趨向,將社稷歸向於祥和安寧;反之,若宗教為邪說歪道,則影響所及,是為全人類之命運,故宗教狂熱、恐怖主義、教派之爭等塗炭生靈之事屢見不顯,此皆「心」已亂矣,眼中已無法規道德之念,僅存宗教之強烈信,邪教之操縱人心,莫此為甚!

人心迷失已久,今欲重建之,乃將人心導入正軌,使人重新面對天地,體現如何為人之價值與作用,不妄作非為、不墮落自棄,重新思考如何為人,且戮力扮演其應當之角色,或為父親,或為人師表,或為芸芸眾生之一員。

不役於物,不受外擾,此為修心之首要,現今聲色誘惑極多,一旦無法把持,則往往陷入五光十色中而難以自拔,墮落易而回頭難,心可左右行為,甚至決定命運,唯有時時注意,刻刻自省,方能自治自律,達到修證之果。

廿字僅提供一個法則,一條明路,其餘造化依舊因人而異,修行毫無捷徑、偏門,唯有步步求穩,不躁進、不貪得,方能在心田耕出深刻之痕跡。

12.治家

家庭為培養一個人道德、性格、智識等身性心理最完備之處,因此家庭之教育與觀念關係個人未來發展至為重大,故古今政教莫不重視家庭之教化功能與養成之責。

「人」為家庭中最基本之成員,因此個體性與互動性則為強調之重點,個體性即為本身之思想、行為、看法等;而互動性則為與家庭成員之相處、共事、經歷等,這些特點因家庭組織之不同因而有所不同,故社會之中有百樣人,其中大部分自家庭培養而來,人格素質培養得當,則適應社會生活無誤,且能貢獻一己之力;若培養失當,則為非作歹、損人利己,成為人人避之危恐不及之毒瘤,而國家所需付出之社會重建成本,甚為重大,由此觀之,治家之法,不可不慎。

廿字之法,講求治身、治心,緊接著便是治家,由個人做起,推廣而至家庭,家庭能兼顧了,便是廣化道德,遍及社會、國家,由內而外,圓融化一。

三、宗教與人生:

宗教離不開人生,離開了人生之宗教,則失去其重心、失去其發展之方向,故宗教與人生互為依存。有宗教而後有人類,有人類而後有世界。宗教不能昌明,劫運不止,人慾橫流。[17]

1.正確的認知

人之一生能掌握之事無多,故外在與未可知之命運奮鬥相搏之時,心靈需要依傍、投靠之處,因之宗教應運而生,宗教足以主導「心」之方向,故潛藏力量驚人,運用得宜,則教化人心、匡正風氣,引導亂世以祥和;若運用不當,則易糾眾舉事,混亂綱紀,甚而邪說亂世,引發爭端,兩極之界,存乎一線。

宗教之立論宗旨,應不外乎仁愛、慈悲、大同、喜捨等方向,萬變皆不離其宗,除引導世人向善,亦應提倡實踐之用,誦經祝禱雖有清淨心靈之效,然力行教化、救人則有其實質意義,不可偏廢之。

正信,正念之宗教,於我社稷發展有推波助瀾之效,令眾生於物質浮濫之現世依舊擁有清淨之心,互助之功;於迷茫中不迷失,於苦痛中不墮落,於挫折中仍保有充沛之希望。

近年新興宗教四起,教義宗旨不一,若無正確認知,則容易於喪失迷信中,不可自拔,甚至殘害身心,若有「准進不准出」、「要求保密」、「強迫捐獻」、「個人崇拜」、「恐懼訴求」、「反社會傾向」[18]等特殊論點,則須質疑其立意,加入之際則三思之。

我天德聖教立教之初便極力排斥偶像崇拜,蕭大宗師所創之廿字箴言更無參雜怪力亂神之說,完全結合生活,主張內外兼修、隨大道而行,其融合五教之說更足以匡正人心,風行教化,而我教綱領更明定「重整道德、匡正人心、促進大同」[19],立論之使命感、載道而行的責任感,皆足以為典範。

2.現今宗教的亂象

社會急速發展中,物質生活提昇,人心浮動日劇,心靈急需穩定之避風港,然急病亂投醫之情況下,往往未加妥善選擇,於是容易迷失於宗教亂象中,失財傷身事小,迷信盲從事大,而自身難以客觀察覺,於是陷溺日深,傷害也越加擴大。

宗教負有穩定民心、引導方向之責,因之對群眾有聚集作用,而有心人則往往藉此大加操作,謊稱神蹟、天通、分身等怪力亂神以迷惑中下階層,使之甘為付出金錢、時間甚至寶貴之身體,影響社會風氣之甚,不可輕忽。

現今新興宗教四起,雖大部擁有強烈之個別性,然多能保有宗教傳世教化之功,其傳道之法則各有不同,或講演、或共修、或開示,誦經研讀大典雖多,實踐力行者卻依然甚少,造成信眾雖多所集會,有利社稷國家之行仍多所闕如,此實為我宗教之一大隱憂也。

3.偏離教義

宗教立意大多趨向良善、博愛、仁慈等,然立教多年之後,雖信眾日多,自成一方,然傳位者或為智識不如前代,曲解原意;或無心致力於道德坦途,而有所希冀,如此則易生邪說,歪曲宗旨,朝向個人利益或斂財方向偏執,致使整個宗教由根本動搖,成為亂象之一。

4.宗教狂熱

    此為相當普遍之宗教影響人心趨向,利用宗教之聚集性、統一性、完成性,進而強輸信眾觀念,為達成某種目的而組織,信眾多半篤信教義,甘願為教犧牲,且引以為榮,一旦動員則力量強大,宗教戰爭、恐怖主義便是其例,造成之社會問題與影響國家安全皆屬甚鉅。

5.悖離現實

    神蹟、易象通常為宗教吸引教眾所引用方法之一,然卻有相當多宗教已偏離正信,往往妄想利用神通加以干預未可知之命運,達到預測、改變未來之企圖;更有宗教利用人造之假象加以欺騙信眾,令其相信教主具有神力,使信眾加以膜拜,甚至以金錢供養,迷惑人心、擾亂社會,近來時有所聞。

宗教信仰目前雖爭議甚多,然經證實身心之安頓卻可藉由宗教而有安定作用,正信正念之宗教更具有教化人心之功能,道德之約束力甚大,然一旦落入迷信,則又問題不斷,因之,加入宗教之前,實應詳加研判之。

四、新世紀的思維

今日之世界由於資訊發達,距離、空間之分已幾近於無,人類和現世勢必將融合、互助,成為宇宙天體之一員,因此宗教於未來所扮演之角色乃是超越一切,成為各種種族間之溝通橋樑、溝通語言,達成人類共生共存之要素,故我教未來之方向為與各宗教聯合,共同發展文化性、教育性、生活性及國際性之工作。

1.廿字發揚

本教崇尚道德,以道為入德之門,以廿字為正己化人、重整道德、促進宗教大同之法。宗教之功能在於滌化人心、安定社會、主導文化、保全人類及眾生能生生不息。

本教凜遵  宗主體天地好生之德,以悲憫眾生為懷,以廿字貫通五教萬教,修心養性,自覺覺他,以入世之心修出世之果,將聯合各宗教界,經由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換意見,進行心靈改造,發揮宗教之包容與和諧精神,使五教萬教之精神合而為一,而真正達到世界大同之境。

2.新時代的需求

我教認為宗教於未來所扮演之角色,將是生活化、多元化與多功能化,其用意乃引導人類建立正確之價值觀,由個人方寸之地紮根,化為實際行動,創造一個以愛為出發而充滿人文關懷的社稷。

經歷過社會變遷、政治影響、物質生活提升等重大變遷,原有之價值觀及道德規範已受嚴重衝擊而產生模糊現象,因此更須宗教之滋潤,一方面保存傳統倫理道德,一方面更需順應時事而改變。

宗教立足於人之善性,以思想行為回歸人性自然之本質,使不受物慾及私心之矇蔽,正是新時代的需求。

五、結語:

宗教之定義、宗旨皆為勸人為善,去除一切惡念貪慾,以教化民眾免入歧途;純正之信仰,能建立正確之人生觀,滿足人類性靈需求,維持內心寧靜、祥和,不僅對個人產生信心及定力,更啟示行為之規範,昇華生活境界,對於國家社會具有安定匡正之指標作用。

宗教非純哲學,乃教育是也,負有教化人心達於至善之義務,本教主張有教無界,宗教一家,倡導大同。

今之宗教亦為文化之工作體,亦是文化之傳播者。廿世紀之人文教化活動,因經濟、科技之發達,人類距離隨而拉遠,本教宗主於十九世紀末,即提倡廿一世紀宗教將走入聯合,因此本教將匯集十方力量,超越地域之合作,辦理文化交流、傳承等活動,最終並由各宗教合作推動,辦理跨國際、地域、種族之文化融合,其達到宗教大同,世界一家之理想。

未來趨勢必走向於聯合各宗教,進行教育改革,社會改造,文化提升等社會工作,以健全之社會架構,重建社會倫理,希冀能於傳統及現代之間取得平衡,於精神與物質之間取得共識。

廿字強調先修好人道再修天道,所謂人道即世人生活中尋常道理。若個人皆能於社會中扮演好自我之角色,則對人生之真諦便能有進一步之了解,而對生活體驗也更能有多一份之收穫,廣闊之世界人生觀便由此生成。

本教廿字教義涵括五教萬教之精神,積極規劃廿字教育,諸如推動經典研討、聯合各宗教辦理教義交流、推動心靈淨化教育等,其使廿字能在個人心中滋長,在各家庭中萌芽,在各國家茁壯推廣,在國際社會實踐力行,使社會能成為廿字世界。

而天德教之最終宗旨,便是傳承中華一貫之古德道統,並能奉行廿字箴言,藉此重整道德,正己化人,希冀全人類皆可回復天真之德性,由此,則不僅天災人禍可免,且可將世界變為清淨和平之居所矣。


 



[1] 天德教簡介,天德教總會,頁8。

[2] 蕭大宗師宗教哲學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頁114。

[3] 天德教簡介,天德教總會,頁11。

[4] 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重印,民國六十四年,頁13。

[5] 蕭大宗師宗教哲學座談會論文集,民國八十五年,頁58。

[6] 蕭大宗師宗教哲學座談會論文集,民國八十五年,頁59。

[7] 蕭大宗師宗教哲學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頁109。

[8] 天德教簡介,天德教總會,頁7。

[9] 人生指南,念字聖堂印行,民國五十六年,頁4。

[10] 天德教簡介,天德教總會,頁11。

[11] 蕭大宗師宗教哲學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序言頁3。

[12] 哲理精華,天德聖教廿字學會印經基金,民國八十四年,頁25。

[13] 哲理精華,天德聖教廿字學會印經基金,民國八十四年,頁27。

[14] 天德教簡介,天德教總會,頁11。

[15] 哲理精華,天德聖教廿字學會印經基金,民國八十四年,頁13。

[16] 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重印,民國六十四年,頁8。

[17] 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重印,民國六十四年,頁1。

[18] 新人類的宗教信仰鼎談會專題,中國時報第十版,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卅日。

[19] 哲理精華,天德聖教廿字學會印經基金,民國八十四年,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