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蕭大宗師宗教哲學研討會)論二十一世紀宗教趨勢

論二十一世紀宗教趨勢

天德教/陽永華

摘要

 

世紀交接,人心浮動,宗教值此社會沈淪時刻,紛紛變革以承擔新時代新責任。從基督教、回教與佛教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瞭解,二十一世紀宗教趨勢為入世濟世、宗教大同與重視啟發個人良知良能。這些趨勢我們都可在天德教教理中尋得軌跡,可以說,天德教教義早已蘊含了未來宗教發展的路途,指引了未來宗教可能的發展方向。透過對天德教的瞭解與研究,我們當可對宗教在新世紀扮演的角色有所體會。

 

壹、前言

世紀交接,人心浮動。剛剛才度過迷亂徬徨的千禧年熱潮,人類社會似乎還沒有恢復平靜,各種亂象出現,假先知與狂熱的信徒構織成宗教亂象。人心浮動需要尋求宗教慰藉,但傳統的宗教是否能提供現代人心靈的解答?宗教在面對躁鬱不安的社會時,又能提供怎樣的安撫良方?二十一世紀宗教的趨勢是甚麼?這種種的問題,是本文所企求解答的。

本文擬從宗教的比較分析切入,探討目前世界上幾個主要傳統宗教如耶、回、佛教等的沿革,分析這幾大宗教進入當代社會時有怎樣制度及思想上的變革,以從中歸納出新世紀宗教發展的趨勢,而我們亦可從這樣的趨勢中發現,天德教所含醞的教理與這些趨勢不謀而合。進入二十一世紀,天德教歷久彌新,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宗教主流。

貳、主要傳統宗教比較分析:

以信徒的人數來看,世界上幾大主要傳統宗教分別是基督教、回教、佛教等,以下將逐項分析這幾大傳統宗教的沿革,討論這幾大宗教如何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從中歸納出宗教發展的趨勢。

一、基督教

1. 基督教的沿革:

基督教可以說是從猶太教衍生而來,古代猶太人住在古埃及境內及周邊區域,以游牧為生。猶太教的先知自當地既存的宗教中汲取部分想法,發展出只承認一個全能上帝的一神教。而基督教則吸取了許多猶太教的觀點,納為部分教義。

耶穌是正統的猶太人,他的門徒將他當成猶太人所等待的「彌賽亞」(希伯來文「救世主」之意)。耶穌門徒保羅在小亞細亞及希臘四處傳教,是最早宣揚基督教義的主要人物。

基督教最初曾受到兇殘的迫害,不過,到了康士坦丁大帝時,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接下來的兩百年間,基督教的勢力逐漸擴展,終於成為西方文化的主導力量,並因神學理論及教會組織的不同形成許多派別。主要分支是羅馬天主教、新教及東正教。[1]

2. 基督教的主要思想:

耶穌基督的吸引力在於他的教誨力量,大概在耶穌死後四、五十年後所寫就的四部福音書構成了基督徒的聖經核心,在其中記載了許多耶穌所行的神蹟與教誨。

耶穌誡命首先是真心誠意的愛天主以及愛人。凡是善良的、哀慟的、純潔的、清貧的、慕義若渴的、憐憫人的、崇尚和平的都特別受到祝福。

在耶穌生活的時代,猶太人熱切期盼一位彌賽亞帶領他們脫離羅馬人的高壓統治,而耶穌一再陳明的天國即將來臨,帶給了飽受流離壓迫的猶太人無窮希望。而所謂的天國,其實並非純粹指涉一個政治實體,有時也指稱一種內在的極樂狀態。[2]

基督教的教義可以說是以「博愛」為核心。在著名的山上寶訓中,耶穌說:

應愛你們的仇人,應善待惱恨你們的人,應祝福詛咒你們的人,應為毀謗你們的人祈禱。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臉,就把左臉也讓他打。若有人拿你的外衣,就連內衣也讓給他。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拿去你的東西,別再索回。你們要別人怎樣待你,就怎樣待人..[3]

以博愛為核心的基督宗教,日後發展出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派別,其教義思想幾乎可以說已經到了南轅北轍的地步,但是無論如何,以上所述仍然是基督宗教各派所共有的關懷主題。

3. 基督教的發展趨勢:

根據宗教學者Mary Pat Fisher的分析指出,基督宗教發展至今已經有兩萬一千多個不同派別,這許許多多不同的派別也展現了多元的宗教風貌。如二十世紀的非洲基督教會,在儀式中引進擊鼓與舞蹈,與歐洲莊嚴肅穆的崇拜方式迥異。

而自西元一九六0年以來,跟隨世界性的反抗威權與要求解放的風潮,非洲與拉丁美洲神學家們發展出「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走出遁世的修行傳統,強調社會行動並幫助窮苦者擺脫社會不義的枷鎖。

而同樣源自於解放神學的「女權神學」(feminist theology)則是知識份子為了挑戰教會父權制所提出的,女權神學論者批判基督徒思想與組織傳統上所帶有父權色彩,並肯定婦女宗教經驗的重要性。[4]

為整合分散的力量,全教團結主義(ecumenism)應運而生,強調各不同宗派應捐棄己見,加強合作與彼此的瞭解。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有賴於超教派的整合機構,例如「全國教會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和「世界教會委員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5]

另外兩股新的發展趨勢來自於「福音傳道」(evangelism)與「神恩運動」(charismatic movement)。「福音傳道」指的是多管道的福音傳播運動,結合了傳教士、四處作見證的旅行商人、基督教廣播電台與電視台、錄影帶、錄音帶、電影以及用當地語文撰寫的文學作品等媒介,來散播福音,使福音傳播結合現代新科技,並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文化中。

「神恩運動」約於一九六0年代形成,目的在尋求聖靈充滿的個人經驗,著重於感性的體驗而非理性的分析。此派信徒們相信,當聖靈充滿時將會出現種種神蹟,如治病的能力、說預言的能力及舌音祈禱等等。[6]

二、回教

4. 回教的沿革:

回教源自於西元第七世紀先知穆罕默德的教訓。它相信唯一的真主阿拉統治了所有人類與自然界生命。回教五功(Pillars of Islams)是回教徒不可或缺的五項宗教責任。第一項是覆誦回教信條:「除了阿拉之外,沒有其他的神,穆罕默德是真主阿拉的使者。」。第二項是每天面向聖城麥加禱告五次。第三項是齋月進行白天不可飲食的齋戒。第四項是施「天課」(alms),以錢財賑濟窮人。最後,每一位回教徒一生中應至少至麥加朝聖一次。

回教傳布的非常廣,目前全世界約有六億名回教徒,主要集中在北非、東飛、中東及巴基斯坦。[7]

5. 回教的思想:

回教的經典為「可蘭經」。其要義是「仁愛與慈悲」,但凡是不聽信先知所傳達的阿拉信息者,其命運是悲慘的。「可蘭經」所倡導的主要美德是順從於阿拉的旨意。而「伊斯蘭」(Islam)這個名詞其原意也是「順服」之意。

根據「可蘭經」的指示,凡是不痛下決心悔改以棄絕邪惡者,在來世將因其不當行為而遭到懲罰。而聽信先知所傳達的訊息,行為正直的人,天堂大門將為他打開。[8]

6. 回教的發展趨勢:

好萊塢電影中經常見到回教狂熱份子為抗議美國帝國主義而以恐怖行動要脅就範。回教基本教義派份子近年來成為舉世注目焦點,究竟回教是如何發展至現今的面貌?

社會學家Anthony Giddens分析指出,回教,正如同基督教,是一種持續能激發行動主義的宗教,具有強烈的行動力,回教聖典可蘭經中,充滿了指引信徒「以真主阿拉之名而戰」的教義,針對異教徒與把墮落腐化引進回教社會的人展開戰鬥。而幾個世紀以來,回教亦如其他宗教產生分化,其中一支是「什葉派」(Shi`ism),什葉派是伊朗的官方宗教,且是伊朗革命的源頭,什葉派信徒相信穆罕默德繼承人的統治權將會被制度化,並遠離現存政體的暴虐不公,穆罕默德繼承人將直接遵從真主指示,根據可蘭經來統治。

回教徒一直相信其宗教與文明是人類所有可能形式中最高級且最進化的,遠遠超越了其他文明。然而在十九世紀,由於回教世界沒有辦法有效抵擋西方文化的大舉侵略,使得回教改革運動開始回溯原始教義的純淨及力量。其中最具關鍵性的想法是,回教應以肯定自身信仰與儀式的態度迎接西方的挑戰。

西元一九七八至七九年發生「回教革命」,伊朗國王巴勒維引入西方模式的現代化政策,包括擴展婦女投票權與發展世俗教育等,引發與反對西方文化者的激烈對立。何梅尼主導的什葉派在政變中奪得政權。

何梅尼建立了完全根據傳統回教律法的政體。使得宗教成為所有生活的基礎,宗教情感融合了民族主義的激情,使伊朗的回教革命份子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採取極端反對的態度。[9]

回教革命與回教復興運動,並不能純粹以宗教觀點來理解,它在某個面向上,體現了作為一個備受殖民與欺凌的民族面對西方文化時所採取的積極自保態度。民族情感與宗教情操相包容夾纏,造就了為理想主義所燃燒的伊斯蘭戰士。

三、佛教:

7. 佛教的沿革:

佛教源自於釋迦牟尼的教誨。佛陀生於西元前六世紀,是印度半島上位於尼泊爾南部某個王國的王子。根據佛陀所言,人類可以藉著棄絕慾望而逃脫輪迴之苦,救贖途徑仰賴遠離俗事雜物的自我修練及冥想。佛教的終極目的是達到涅槃,亦即精神完滿的境界。佛教包容了許多地方性的變異,容許對於地方神明的信仰,而且不堅持單一觀點。今日佛教在遠東國家非常具有影響力。[10]

8. 佛教的思想:

根據宗教學者Mary Pat Fisher的分析指出,「佛陀的中心思想在他第一次講經中表露無遺。其精髓奧蘊是在「四聖諦」中:

1. 人生免不了痛苦。人生是是不完美的,無法滿足的。

2. 痛苦源自我們的慾望。

3. 有一個境界其中沒有痛苦。

4. 有方法可以達致這個境界。

佛陀提到滅苦的方法,他稱之為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陀深入研究痛苦,達成以下的結論:人生無常。終止痛苦的唯一方法只有自己要能脫離這種妄想。而要做到這一步,佛陀勸世人要徹底理解心的本質,淨化它和教化它。因為心靈是微妙、詭譎多變的。冥想是使心靈靜下來的辦法,如此它才能清楚明白實相。[11]

9. 佛教的發展趨勢

在二十一世紀初始的今天,佛教已經成為西方最時髦的「新宗教」,佛教修行講求嚴格的紀律,這種心神收斂的態度,與時下所強調的經濟競爭與生活逸樂不同,佛教思想也就成為許多不滿當今風尚者的心靈避風港。

除了佛教風行西方世界外,另一個發展趨勢是婦女教徒的日益增多。隨著二十一世紀到來,婦女在佛教界的地位也提升不少。而在星雲法師等多位佛教人士的支持下,如今已恢復可由比丘尼出任寺廟住持。在許多佛教場合都可見到許多女眾虔誠的身影。

此外,佛教也積極入世,從事許多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除了傳統上的冥想修行,今日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會走上街頭從事鼓吹和平的遊行,更興辦學校、醫院從事各種活動,展現入世的慈悲情操。[12]

四、小結:

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邁入二十一世紀宗教發展的新趨勢:

10. 積極入世:

世俗化通常含有貶抑的意味。這乃是人們總將「世俗」與形而下的事物聯想在一起,認為世俗代表著墮落,就某方面而言這也許是正確的,但是,世俗化仍然有其積極正面的意義,我們可以稱之為「新世俗化」運動。這指的是宗教摒棄以往與世隔絕的苦修方式,轉而正視並面對人間的苦難,以一種入世的慈悲態度拯救陷於苦難中的芸芸眾生。比方說基督教近年興起的「解放神學」與「女權神學」,就是在人權觀念高漲的今日社會,轉而承擔起人間不公不義並尋求解決之道。

佛教近年致力於公益慈善事業也是一種「新世俗化」的形式。以宗教的力量興辦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機構,以民間的資源力量發掘病苦危難並予以救助。

「新世俗化」運動固然可以是做一種社會向善的提升,但必須注意的是,介入世俗事物的宗教仍然必須堅持自己的純淨性,堅持自己拯救人類心靈責無旁貸的任務,不能與墮落苟且的勢力有所牽扯,不但要與金錢、暴力等劃清界限,對於政治,更是要保持中立的態度,以維持宗教界的獨立超然地位。

11. 宗教大同:

基督教的全教團結主義是一個宗教大同的明顯例子。在世界墮落力量如此龐大的此刻,宗教界如果再分門別派,汲汲於內鬥,勢必會分散社會中善的力量,如西方歷史上常見的宗教戰爭,宗教不但沒有發揮救世的目的,反而成為苦難的源頭,這都是人謀不臧的結果。在今天,如何汲取歷史教訓,使人的私心撤退,讓宗教的光華發揚,並讓世界上各個宗教彼此連結成為一個善的長城,隔絕貪心私欲,隔絕墮落腐化,提升人類性靈,呵護良善的種子,當是必須深思的課題,也是必須努力的目標。

12. 注重自我成長與性靈提升:

近年來,東方宗教如佛、道教等之所以會在西方掀起一股風潮,就是因為西方社會經歷了積極競爭以求個人最大利益的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後,人心疲憊,體會到經濟發展並不能徹底解決人類問題,尤其是在溫飽之後,人類緊跟著必須嚴肅面對的就是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

人為甚麼活著?人生的目標在哪裡?成為必須迫切獲得解答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轉而追求深刻探索內在心靈的東方宗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未來的宗教趨勢將進一步重視探索人的內心世界,重視反思反省的心靈改革工作,洗滌功利思想,闡揚利他與奉獻的精神,並著重啟發人的良知良能,充分開發潛能,使人心甦醒於功利瀰漫的現代社會,進而喚醒沈睡已久的良善思維。

13. 新時代運動:

綜合上述幾點,我們便可以理解近年來盛行的新時代運動之所以產生的原因。所謂的新時代運動,是一種新興的宗教形式,強調個人主觀的體驗,結合西方宗教與東方宗教,融合了禪宗與超覺靜坐等,追求個人成長與圓滿的達成。從新時代運動的特徵,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看到宗教大同的影子,也可以看到注重自我成長與性靈提升的風潮如何影響了新時代運動的發展。

參、從天德教看世界宗教的發展趨勢:

天德教是甚麼?「天德通訊」「淺談天德精神」一文中指出:「天德精神為何?依  宗主所示:

私慾擺脫,心性不染塵,行慈悲,予方便,普救世人。秉無形法令,起疾 、救障氛、不私循、不妒群,不言是非、不炫己長、不道人短、常知三省、常明道性,乾坤一致圓融、弘揚廿字。

概言之,我輩進道修持,應化識成智,以廿字真諦為修己度人之金箴,以大智慧力行願力,自度而度人,常懷悲願仁風,以入世心利世利人,以出世心淡泊名利,持戒不造三業,與人無爭無忤,修明至性,還本還真,往事拋扔,永證菩提。」

此外,在「天德通訊」「本教道、法與十方闡教之我見」一文中指出,「我們信的是甚麼教?我想這一點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天德教」,是體天之德,行天之德,是廣大無不負載的,就是古時的「天德聖教」,是遵行五常(天、地、君、親、師),實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融合五教之理(儒之忠恕、釋之慈悲、道之無為、耶之博愛、回之清真)是集五教萬教之至理,統攝萬法之法的天德教。我們的教義是甚麼?我們的教義是最平常、最易懂、最易實行的「廿字」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只要能奉行實踐,就能常保安泰,家慶人吉。」

「我們的宗教特性是甚麼?道統為何?我們是最古老的宗教也是最新的宗教,是最不神秘,也是最不玄妙的宗教,是最有包容性的宗教,是講究力行、持修、勸善教化的宗教,是最講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宗教。」

該文指出,要力行實踐天德教精神,基本步驟有:一、充實內涵。二、自我修持。三、互相砥礪。而具體作法有:一、苦口婆心成貴人。二、能歡喜捨得,能歡喜放下。

從以上對天德教的教理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天德教的精神義旨,正符合了二十一世紀宗教發展趨勢,二十一世紀宗教發展的幾點特徵,如「新世俗化」、宗教大同、與注重自我成長與性靈提升等,都涵括在天德教的教理之中,比較分析如後:

一、積極入世:

積極入世代表的是宗教界積極於承擔人間苦難,並致力於拯救墮落人心的奉獻慈悲與無我的精神。

從天德教教理可以發現,  宗主所示之「行慈悲、予方便、普救世人」,這種自度而度人,常懷悲願仁風,以入世心利世利人的精神,正是宗教積極致力於提升社會良善風氣,拯救苦難眾生的表現。宗教的時代趨勢已經不再只是閉門家中坐,沈思自修行。現今社會苦難重重,問題層出不窮,在在都需要宗教界承擔起振衰起蔽的重責大任,自度之外,尚須度人,懷著入世心,利世且利人,體現了無私的奉獻精神,以「行慈悲、予方便、普救世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努力為挽救沈淪的時代心靈盡一份心力,而天德教之十方闡教,就是這種悲憫情懷的具體實踐。

因此「現在我們中國社會,經過此狂濤急浪而至於逼潭沈波之日,凡所有我們之同胞,人人自愛,亦可以度過此難關。刀兵水火瘟疫,何能而至,所以云現今之劫運,亦非天地所降,更非政府所造,乃是人類之自所作為也。何以造作而成?即是無有此廿字,即是無有道德仁愛心,此廿字倘若人人行之,個個守之,五風十雨易見,此乃哲學之所致也。」[13]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天德教時時刻刻以生民為念的襟懷。天德教從來不是一個隱士的宗教,也從來不提倡深山苦行,天德教注重的是以自身良善的修為來影響感化周遭的人,只要一旦自身修為完滿,天德教就要求必須將所學回饋世間,一切都是為了人間能夠幸福融合而不斷努力著。因此:

「凡為人者,必以天地之心為心,天地之心者仁也,仁者人也,故聖賢仙佛,無不愛物,修道之人,悟本為原,悟到無形無色,即是大愛之愛,無形之形,返之於真我,既見真我,即還佛性,視天下人如一家,推而及於三界十方為一家。」[14]

二、宗教大同:

天德教教理中如何昭顯預示了宗教大同的世界宗教發展趨勢呢?這一點前述「天德教,是體天之德,行天之德,是廣大無不負載的,就是古時的『天德聖教』,是遵行五常(天、地、君、親、師),實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融合五教之理(儒之忠恕、釋之慈悲、道之無為、耶之博愛、回之清真)是集五教萬教之至理,統攝萬法之法的天德教。」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天德教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宗教大同。

此外,「所以吾社,將各教真理,並而為一。一者無爭,所以本社不言己是,不宣他短,專求改過而已。….何以人心紊亂,即是無有一定軌道可循。時而歐學好,時而東學好,吾國數千年文明道德之風,概行墮諸於斧底之中。….對於各宗教,門戶各生,門戶中更生門戶,…..然而各宗教主之一言一行,又概是慈悲愛眾,無有異同。所以本社因見各教教主,皆是慈悲愛眾,所以集合各宗教之精粹,約為二十字,此二十字者,為宗教之命脈,又為世界之骨幹。有此二十字者,即可以天人同心,無此二十字者,即不知其所以。」[15]

由此可知,天德教融合各教精華,提出廿字箴言為修行法則,不但是要弭平宗教界因為門戶分立而衍生種種紛爭,也是貫通明瞭了宗教本義,不以教派劃地自限,用一套綜整匯合凝聚精鍊的哲理精華來提醒教化世人,使世人能夠透徹洞視種種亂象背後的真義,換言之,天德教不但能消解宗教紛爭,更進一步促成了宗教大同。所以說:

我們看各宗教教典,都是慈悲的,況且沒有一個主張,不是濟渡人民的,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時候,各教難免另立名義,由此則門戶之見起矣,由宗教界引起種種界線,因界線引起種種爭端,在過去的教戰,就是這個因緣釀成的。宗教家都有戰爭,那麼就難免國與國戰,人與人戰,….望各教都把門戶放開,拿真誠慈悲度眾的道理來喚醒一般眾生,……宗教大同,可以說是免除宗教的論爭械爭,更乃推進可以免除國爭人爭,以及種類之爭。[16]

「蕭大宗師洞悉此理,故提倡大同的理念,希望各種學術思想,甚至東西文化,可以互相交流,各派不存門戶之見,通力合作,創造時代的正確方向,共同追尋真理,研討匡扶世界的良策,為人類謀幸福」。[17]因此「宗教大同」這個世界宗教發展的趨勢,早已蘊含在天德教的教理中。

三、注重自我成長與性靈提升:

天德教精神之實踐基本步驟中的充實內涵、自我修持與互相砥礪,可以說是注重自我成長的具體體現。天德教是一個注重自我修持的宗教,天德教廿字真言,無一不需要細細體會,認真思考。從最深刻的反省中悟得其真義,並提煉而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凡此種種在在都需要反躬自省,在在都需要審思自度,從自我成長與性靈提升中充實內涵,並實踐廿字本體,完成自我修持,互相砥礪真理,在良善的道路上共同成長。這是天德教實踐的基本步驟,更是世界宗教未來發展的重點所在。行之倡之,將能有效挽救頹淪人心,使虛無徬徨的後工業社會心靈得到溫暖的撫平,完成心靈改革,重建時代新精神。

仔細體會天德教教義,可以發現天德教與一般宗教的不同處。一般宗教中很重要的要素是激動與狂熱,藉著熱切禱告,信徒在情緒上逐漸會達到一種極端的激動狀態,在這種似乎離天堂只有咫尺之遙的狂迷中,信徒會經歷到神的存在並體驗與神的感應交流。這樣的宗教狂迷是許多宗教吸引人的要素,近乎一種神蹟,使人近乎真實地體驗到神,並因此而更虔誠地投入信仰中。

而在天德教,如此的狂迷為理性思辨所代替。從念字箴言觀之,每一個字皆要求人反覆思索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間的關係界線,在倫理序常中尋求一個穩定的平衡點,在價值混淆的年代中尋找不變的真理,而天德教種種教義要求,亦要靠人不斷反躬自省、思索推理、不斷重新釐清物我間的關係。

有別於倚重感性神蹟的其他宗教,天德教是一個理性的宗教,當然天德教仍有其感性成分,但其感性的成分是來自於信徒思索理解教義並力行實踐後,彼此間無私的付出與溫暖關懷,並非盲目地投入與癡迷。

人是感性的動物,而宗教隸屬超自然領域,包含了許多感性成分。天德教從純粹感性激動中超脫進入思維潛修的境界,不能不說是一種冒險,因為這也許表示天德教比較無法吸引純粹追求感性激動體驗的信徒,但是無妨,念字箴言中「明」與「覺」都提醒我們超脫物障透視萬物本質的重要性,感性激動以負面言之,是一種慾望的巨大波動,正足以迷蔽我們清晰的洞察,為求清明己身,追求理性是一種必然的抉擇。

儘管如此,天德教並不趨於極端,它決不是一個剛硬刻板的宗教。念字箴言中,「和」字就提醒要不偏不倚,中庸之道剛柔並濟是最好的方式。

除此之外,天德教中亦有感性成分,如「忠」字教人克己為國,盡心為事,展現一片對於良心的赤膽丹誠。而「義」字所昭示的有所為有所不為,也體現了無限勇毅的豪膽俠情,而更罔論「仁」與「慈」所展現的關懷體貼了。凡此種種,說明了天德教注重理性思辨卻又不忘人與人間最珍貴的情感交流。有所思想,亦有所情義,如此方才成為一個完全的念字人。

肆、結論

以上從世界各主要宗教的比較分析出發,綜合歸納了世界宗教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趨勢。從基督教、回教與佛教的比較中可以發現,世界各宗教在面對世紀交接人心浮動所衍生的種種亂象,均展現宏偉的入世情懷,毅然投入世俗,以拯眾生於水火為己任,發揮「新世俗化」運動的精神。其中回教固然因為摻雜了民族情感因素,致使中東回教基本教義派人士時而以暴力為手段與西方國家抗衡,然而,暴力手段雖不足取,但回教基本教義派人士以救國為念,以復興民族為職志的情操,卻也展現了宗教毅然投入振興大業救亡圖存的入世努力。

當然,我們希望這樣的努力能夠以更和平而理性的方式為之,只是在批判暴力的同時,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其可感的救國熱忱,我們也不能不聯想到清末民初時,中國也是怎樣地經歷過與帝國主義抗爭的種種努力,終而獲致獨立自主的地位,將心比心,我們可以理解回教基本教義派人士的急切心情。

除了更義不容辭地承擔救世責任外,宗教界也進一步地往宗教大同邁進。我們看到西方歷史上慘烈的宗教戰爭在近代已經少見,更看到宗教界為統整資源,凝聚力量而做的種種統合努力。在新的世紀,宗教將更進一步地往兼容並蓄、理性共存、團結融合的道路前進,而一個凝聚的宗教界,也將能夠發揮更堅強的向善力量,提升沈淪的社會人心。

宗教除了積極展現救世情操外,也不忘個人的進德修業與性靈提升。新世紀是一個人心疲憊的世紀,人心渴望在功利色彩濃厚的社會尋得歇息的窗口,更迫切想覓得生命的解答。這種無止盡的關於生命意義的追尋,唯有宗教才能給人一個滿意的答案。因此,宗教在新的世紀,勢必要承擔起更多撫平社會人心並提供人安身立命之道的責任。

這些宗教的趨勢,我們都可以在天德教的教理中發現其軌跡。我們可以說,天德教教義中早已蘊含了未來宗教發展的路途,它指引了未來宗教可能的發展方向,並讓我們對宗教在未來世界中所將扮演的角色有所認知。我們知道,宗教在未來所承擔的責任只有更為吃重,受傷的心靈宗教來安慰,人生的指導需要宗教來給予,充實的生命需要宗教來豐富,人們終將體認到,唯有在良善的宗教中,才能真正享有圓滿而無憾的人生。


 



[1] Anthony Giddens著、張家銘等譯,社會學,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頁77。

[2] Mary Pat Fisher著、尤淑雅譯,二十一世紀宗教,台北:貓頭鷹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頁84-87。

[3] 路加福音第六章。

[4] 同註二。頁89。

[5] Neil J. Smelser著、陳光中等譯,社會學,台北:桂冠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頁475。

[6] 同註二。頁90。

[7] 同註一。頁78。

[8] 同註二。頁97。

[9] 同註一。頁96。

[10] 同註一。頁79。

[11] 同註二。頁69。

[12] 同註二。頁74。

[13] 蕭公昌明大宗師,蕭公昌明夫子講演集,台南: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民國六十四年重印,頁二八。

[14] 蕭公昌明大宗師,大光明,台南: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民國六十三年重印,頁九。

[15] 同註十三。

[16] 無形居士,宗教大同推進問答,台南: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民國六十三年重印,頁四。

[17] 天德教簡介,台北:天德教總會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