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清涼」--清涼勝會建立模式的思路與心路
「自在清涼」--清涼勝會建立模式的思路與心路
文/趙光武
一、前言
自維生首席使者在己卯年巡天節正式懇祈教主 上帝御定2000年(庚辰年)為『天赦年』,且以農曆四月五日(陽曆五月八日)「本師節」為『天赦日』,同奮或民眾能在當日真誠反省、懺悔改過,達成自我心靈淨化者,均可獲得吉神相隨、萬事化吉祥、心願得遂。
2000千禧年也是本教的『弘教深耕年』,其宗旨設定與行動綱領,希望在既有的弘教基礎上,加強同奮對本教與時代使命的「向心力」與行動回饋;找回所謂「失聯」或「心聯」同奮,進一步藉由弘教活動的推動,擴大引渡原人的視野與方向。
由於天人研究總院今年七月發出研究重點說明,其中將清涼勝會列為重要研究項目:清涼勝會自天赦年起開始舉辦,實為宗教界創舉,本教在這過程中發展出天人講堂、大解脫、淨獄專案等,均是在摸索中進步,有待完整調查評估。
因敝人奉命進行相關規劃,期間考據、思索,並與維生首席使者不斷相互激盪,在提報樞機使者會議及呈奉無形核定,一一完成執行方案,同時擔任「天赦年宣導團」成員分赴中部教區教院進行天赦宣導。整個考據、思路過程與意圖建立本教特有模式的心路歷程,敝人不期待以研究論文方式進行研究探討,但體認有必要做一完整之說明,提供對天人研究總院「清涼勝會」研究主題有興趣之同奮參考。
二、天赦年的發微
維生首席使者於天運己卯年巡天節,在人間極院清虛妙境,伏闕泣陳,乞求 上帝聖慈垂憫,俯允明定:「公元二○○○年.天運庚辰年為天赦年。」以期寰宇萬生萬靈,當茲天滿、地滿、人滿,末劫總清後,通過自赦、人赦、天赦之理性程序,各依生命尊嚴、生存和諧、生活幸福之自然規律,「除殘止暴」得以和平、安樂、生息,回歸宇宙大道,生生不息。[1]
表文中稟陳首任首席使者駐世九十五年,一貫敬畏天命,服膺師命,並以三分之二歲月為救天下蒼生於末劫,為弘揚天帝真道於人間,毀家行道,以身許道。捨棄個人生死、名利、毀譽、家庭,犧牲奉獻。以一雙充滿憂患的眼,觀照人間苦難,以一雙衝決網羅的手,力挽浩劫狂瀾。
天運甲戌年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廿六日,本師世尊以「中華同胞不知惜天福、感天恩,兩岸流血悲劇迫在眉睫」,願以「己身承擔中華民族共業,換取兩岸真正和平」。完成靈肉施捨,以身贖罪,以身殉道,清結共業之夙志大願。
庚辰年四月初五日,適逢本師謫降人間百歲誕辰,應稱為「百禧」。伏請 上帝垂念本師世尊苦心為救世,悲願為救劫,靈肉布施,捨身贖罪,以及「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之高潔行道標竿。恩准自公元2000年起,每百年定為「赦罪年」。
維生首席懇請 上帝俯允,凡有生命通過自赦、人赦,可以獲得「天赦」的原則為:依據劫由人造,劫由心造之法則,救世救劫,應以度人度心、救人救心為起點。故「天赦」的關鍵與基本條件是:
I、 自赦:依照天帝教向自己奮鬥的精神,先求自我反省悔改,以三個月時間做好「守則」和「省懺」的工夫,祗要一旦反觀自己,省思憬悟前非,即可獲得「自我赦免」自赦條件。自赦即自我得救、自我鬆綁、自我調整、自我解放。因為今日人類所以造劫的緣由,實由貪、嗔、痴,愛、恨等惡念顛倒糾纏、陷溺,造成業力惡行。要求「天赦」,先求「自赦」反思,走出自溺自陷之境,一念成祥,一念成慧,一念成德,一念成覺。
II、 人赦:所有人間一切共業,莫不因為人與人間相互流動交感中發生。於是造成分別心、仇恨心、抗衡心、鬥爭心,任何一個人祗要能走出自赦的困境,必能寬恕原諒對方,和解夙業。由自赦而赦人,由赦人而人赦。沒有兄弟鬩牆,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種族歧視,沒有人間仇恨。
III、 天赦:凡一切生命通過自度度自,自赦赦自,進入人赦赦人,人度度人,必得 上帝垂愛,天地寬,萬象新。
表文稟陳:宇宙間萬生萬靈一切生命同生金盤,均是 上帝子民! 上帝既賦予一切眾生普遍平等的生命尊嚴,生生不息的生存和諧,與自由選擇生活的幸福權利,實不可讓任何暴力肆意剝奪捨棄。依人間賞罰與恩威「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的法則,與盈虛消長,否剝必復的自然法則,伏乞 上帝垂憐二十世紀一百年來所有重大戰爭與自然暴力之行劫區域,在2000年天赦寬免,解除行清平三期總清期間一切災難,「除殘止暴」予以調諧養息的境遇。
人類由于物欲薰染,作惡犯罪,惡業累積,冤怨報復,肇致人間與地獄因果循環,輪迴顛倒。地獄之眾生相亦正反映著人間的眾生相,地獄在人間,人間即地獄。因此,人類越來越偏離宇宙大道,遠離 上帝。今蒙 上帝通過自赦,人赦,天赦所有的宇宙生命,凡是有情無情、有形無形同獲德澤。如能大赦地曹,淨空地獄。使九幽十類得以自省自新、自修自救,了悟生命的意義,自覺覺他,離苦得樂,既可化除怨戾陰霾走出幽冥,又能淨化人間重建樂土,陰超陽薦,天清地寧。
有關天赦年施行原則如下:
(一) 天赦年行赦範圍與對象:以本地球空間內一切有情無情、有形無形的生命體。天赦年行赦的生命體,無分宗教、無分性別、無分畛域、無分種族、且無分善性與惡性。有情與無情、有形與無形。天赦條件依天律訂定。
(二) 天赦年對二十世紀本地球行劫區域的行赦的條件,人間建議:重大天災行劫區,天赦年得以風晹雨順、五榖豐登調諧之,重大戰爭行劫區,天赦年得以安樂、和順、健康、繁榮普濟之。並各依天律規定之。人間全程配合之。
(三) 天赦年對天帝教同奮行赦準則,除依據自赦、人赦精神,人間建議能符合六大條件:凡能反省悔改者。凡能無悔承擔者。凡能慈悲喜捨者。凡能實踐救劫者。凡能志心弘教者。凡能廣渡原人者。則可獲得實質赦免。
第一、赦免個人今世因身、心、口所累積之業力。
第二、赦免累世輪迴之業力。
第三、赦免家族所承介之業力。
第四、赦荐三代或五代先祖。
(四) 天赦年大赦地曹、淨空地獄之行赦準則,維生建言:除違生生大德殘暴者,逆人間大倫惡行者,悖天律不知悔改者,﹁三大不赦﹂外,分三等行赦:
第一等:經地曹清算總結執行已逾三分之二者。
第二等:經地曹審理執行自省憬悟悔改者。
第三等:善心頓生,正氣透發,無累世業力者。
由表文的認知與維生首席使者的闡述,可以瞭解「天赦年」的真意並非僅為救贖,而應由同奮發起自我心靈的淨化,視「祈禱省懺、除殘止暴」為日常功課,並推廣至全國、全世界,推動真正的「心靈淨化」與「精神重整」,來消除社會暴戾之氣。
因此,在勝會活動主軸規劃上以力行五門功課、省懺為主,並期建立「誦誥」、「省懺」為天帝教同奮的修持重點。經過「天赦年」運動之推廣,在「自赦」與「人赦」的履踐中能將「失聯」、「心聯」、失落的同奮找回來,共同參與「天赦年」的行動。
同時,表文中祈求 上帝「如能大赦地曹,淨空地獄。使九幽十類得以自省自新、自修自救,了悟生命的意義,自覺覺他,離苦得樂,既可化除怨戾陰霾走出幽冥,又能淨化人間重建樂土,陰超陽薦,天清地寧。」早已隱含『淨獄專案』,其方式乃建立『天人講堂』透過對淨獄性靈的宣講,使彼等得以自省自新、自修自救,了悟生命的意義,自覺覺他,離苦得樂。即引導淨獄性靈欲求「天赦」,先求「自赦」反思,走出自溺自陷之境,一念成祥,一念成慧,一念成德,一念成覺。只要一念反轉,就能「一陽來復」走出自溺自陷之境,既可化除怨戾陰霾走出幽冥,又能淨化人間重建樂土,陰超陽薦,天清地寧。
三、亡魂觀念的產生
為人祈福,在本教與釋家禪宗的定義都是作心靈的超渡,超渡的重點並不是死去的亡魂,主要應是在世界上生活的人。因為生、老、病、死是無可逃避的程序,為了生活的美滿與幸福,要有正確的理念,才能在世上立足,而不被隱沒。
以本教「三奮三同」的基本觀念而言,就是先從「向自己奮鬥」開始,要能自新、自思、自省,符合新世紀的人類思維,更進一步為社會做出更大的奉獻,為大眾造福,不為個人私利著想,才能跳出個人心中絕對自我領域的範疇,為全體人類的幸福做最大的貢獻。同奮若能依此而行,自然能夠體味本師世尊「不為個人設想、不求個人福報」但福、祿、壽自然豐郁的道理。
其實台灣是祀鬼風氣相當盛行的地區,在三百年拓墾過程中移民因船難、瘟疫、番害、民變、械鬥事件死難者不計其數,民間俗信人死為鬼,無祀孤魂會危害人世,因此形成台灣祀鬼風氣的盛行,從各地百姓公、萬應祠與義民廟的香火鼎盛可見一斑。。
基本上,民間對鬼魂的概念大抵源自傳統儒釋道三家思想。
儒家在禮記上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2],雖言:「敬鬼神而遠之」,但基本上仍默認鬼魂的存有。孔子強調他不討論鬼神,他告訴門下弟子「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3]當門下弟子問以鬼神一事,他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以及「未知生,焉知死?」[4],孔子不否定鬼神之存在,也未忽略祖先。如中庸(第十六章)「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左右。」他更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並補充說:「孝之至也」[5]
佛家「六道輪迴」教義原有「惡鬼道」、「地獄道」之預設,天堂永生的承諾中以『西方極樂世界』與淨土再生的觀念,強烈影響芸芸眾生;道教與通俗信仰則相信死後為鬼,且橫死冤死者為厲鬼,無人奉祀則成為孤魂野鬼,因此在傳統觀念中鬼具有人性特質,它接受奉祀、享用祭品、有意志、有情緒,也有假期。
民間故事、傳統戲曲、小說中也經常出現鬼魂告狀、復仇、救難等情節。基於「死者為大」的觀念和憐憫孤苦之心,民間對孤魂野鬼向來採取「懷柔」政策。對於橫死的厲鬼,輒立廟奉祀;含冤而死的枉死鬼必須加以超渡;一般無祀孤魂則舉行普渡、施放焰口濟助;如逢惡鬼作祟也僅以鍾馗祭煞、城隍出巡、暗訪等方式予以驅離。
中國人的亡魂觀念其來有自,從原始社會「另一個自我」亡魂觀念,到說文[6]:「人所歸為鬼」,死去的人稱「歸」,意為「歸去者」。本教飾終大典莊重、哀而不俗,為故者送行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禮記祭法云:「人死曰鬼,眾生必有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禮運云:「形氣歸於天,魂魄歸於地」,人死之後,魂魄由現世界,而歸到鬼世界,按鬼者人之靈魂也,蓋人死雖為鬼,而有德者則為神,缺德者則為鬼。
莊子云:「人死而精靈不離,皆為神人,故鬼即神」,一般道友因信鬼神能為禍為福,散播吉凶於人間,為祈福消災而祭祀信仰崇拜之。
鬼道起於殷商,昌於陰陽家,墨子著「明鬼篇」而發揚光大,中庸云:「子曰:鬼神之為德為禍,視之弗見,聽之弗聞,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誠)祭祀敬拜」,可見崇拜鬼神,古時甚為重視。
周朝時,流行的風俗是在某人死後,其家人立即爬上屋頂揮動死者的衣物,喊著「某某某,請回呀。」然後進入屋中,供奉食物[7]。這是假設該死者之靈魂已昇天,尚能返歸受祀。
到先秦兩漢時期發展出來世觀,最重要的是魂魄二元論的觀念出現,魂氣(元氣)屬天屬陽,魄形(形體)屬地屬陰。在鄭玄「祭義注」:「氣謂噓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聰明為魄。是言魄附形而魂附氣也。人之生也,魄盛魂強;及其死也,形消氣滅。」
1971年大陸長沙馬王堆漢墓挖掘出的一幅帛畫,帛畫的內容分三層:上層天堂、中層人間、下層地獄,顯示在漢朝時期地獄觀與黃泉、九泉觀念相關,屬典型的三層式宇宙觀。漢武帝時期受道教影響,帝皇追求不死的生命,欲求修道成仙,進入天庭。但一般庶民的亡魂不得歸天,只能往『世界最高』的泰山,因而產生「泰山治鬼」信仰。
唐朝時期佛教盛行,引進「六道輪迴」[8]來世觀,當時目蓮救母故事與地藏王菩薩管轄地獄之說廣為流傳;佛教孟蘭盆會與道教三元之說的融合,演變為現代民間中元普渡亡魂的習俗。
同時道教酆都地獄觀念也開始發展,酆都地獄觀念主要是魏晉以後,小乘佛教的泥犁地獄與泰山治鬼之說混合。晉朝葛洪「枕中書」更有五方鬼帝[9]之說,五方鬼帝之說的流傳,獨有北方鬼帝說留存下來,並訛傳把他治理的羅酆山訛為四川的酆都縣平都山。酆都地獄就成了道教信仰中人死後的去處。
到了唐朝、五代敦煌變文的「唐太宗入地府」記,經「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編輯,把民間累積的許多地獄傳說揉合在一起。由魏徵夢中斬龍開始,依次是唐太宗生魂入冥,崔判官改生死簿,太宗回陽,劉全進瓜等一一成了民間地獄說的基礎。根據佛教經典,地獄原有一百三十四界,佛教東傳來華為便利信眾,在唐朝簡化為十八層地獄。從此十殿閰王、十八層地獄之說就流傳在民間,成為民俗信仰地獄觀,道教三魂[10]七魄[11]的觀念更深入民間,主宰著民間對鬼魂的概念。
道教更有著出生後每滿一週一魄生,死後每滿一週一魄離的說法,所以死後「做七」做滿七七四十九天,這四十九天正是民間道士超渡亡魂的期限。同時對人死後靈魂的去向按個人生前的際遇分為三類:(1)立功、立德、立言者:升格為神;(2)按血脈相傳者:為各姓氏之祖靈;(3)非壽終正寢者:成冤魂、厲鬼,包括嬰靈、討嫁女鬼、枉死鬼、好兄弟、百姓公、義民爺、大墓公、無主家神、冤魂(如:烏盆記、林投姐)。
近代以來的民間信仰,更把冥間世界當作現世社會的投射,因而產生彼世仍有衣、食、住、行、娛樂之需要,由後裔子孫提供;存有枉死城法律訴訟之法庭及焚燒冥紙、元寶、金幣等冥間金融、貨幣制度的設立。這種做給活人看對故人有無實際助益的事,已不用細較其功能,但不可免除的是這些作法對社會資源與環境的傷害。
唐朝胡致堂對燒紙錢的文化嗤之以鼻[12]。他說︰「古者祭必以幣所以交神,猶人之相見,有贄以為禮,非利之也。」意思是,古時候,人若祭祀,必以某種具代表性的東西與神交往,就像人們相見彼此交換禮物;「有贄以為禮」只是一種禮貌,而不是利益的交往。而「後世淫祀紀眾,於是廢幣帛而用舂帛,是以賄交神,使神而果神也,神豈可賄?」後來呢?祭祀愈來愈放肆,廢了以前的祀、較好的禮儀,而用舂帛取代。「是以賄交神」,結果以賄賂來跟神交往;但是,「使神而果神也」,如果神明真是神明的話,「神豈可賄邪」,真的可以賄賂嗎?其實唐朝文人,特別是儒家,對於民間信仰的迷信,有相當深刻的反省。
四、他山之石
嗩吶聲揭起,高亢明的中元慶典活動在音樂聲中揭開序幕。從古至今,祭神如神在,祭鬼如鬼在,一向是中國人敬神拜鬼的心態,直到現在,人們可以不參加任何節慶,但是絕不會錯過中元節的祭祀。
在本教也有類似的情況,本教的活動,除自1988年起在彰化縣政府大禮堂、台北實踐堂與、台中市中山堂舉辦的大型佈道大會有超過一千名同奮參加外,其餘慶典活動參與人數並不熱烈。不過,本教自1993甲戌年起舉辦類似民間中元慶典的「秋季超薦法會」,延續到清涼勝會,平均每年參與人數都在2500~3000人之間,壬午年因加入「先祖三代皈師」參與人數提升到3500人以上。
其實,不論由筆者負責規劃的清涼勝會與秋季超薦法會,都對民俗與傳統宗教的類似儀禮進行考據研究,並衡諸本教之精神特質,以其建立本教的特有模式。茲就考據與研究之部分內容簡要說明如下:
四-1 民間信仰
民間流傳每年陰曆七月初一凌晨地府開鬼門,讓所有在陰間受苦受難的鬼魂,能夠趕回陽間去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後世子孫,並且享宴一番。到了七月三十,假期結束,這些鬼魂又得重返陰間。因此農曆七月就被稱為鬼月。而民間俗稱的「巧月」或「瓜月」,也就是指農曆七月。七月的民間行事中,大部分都跟被稱為「好兄弟」的孤魂野鬼有關,所以,從七月初到七月底各地的普渡活動不勝枚舉,這也是台灣各地一年的祭祀活動中的高潮。
「中元普渡」的起源,根據記載就是古代的「厲祭」,「厲」指惡鬼。人們怕橫死凶亡的「強魂厲魄」來作祟,因此就燒些紙錢,灑些江水來賄賂他們,叫他們不要干擾人們。也由於這種怕鬼的心理,才有了這些各式各樣的祭祀祈求消災。
「中元」的名稱則來自道教,而中元指的就是道教信仰的最高神祇「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因此七月十五這天,民間都會祭祀地官大帝,而地官大帝相傳也就是古代賢君大舜,所以民間就以祭祀地官大帝,感謝大地的福佑,作物得以生生不息。
以佛教而言,中元節的意涵其實是以宣揚教孝、孝道為主,旨在勸善教化。而民間信仰是在解脫超渡罪孽餓鬼。
民間信仰的普渡分為「公普」與「私普」兩種:
公普又稱中元祭,是以的廟宇為中心,由各氏同心協力擇日在各寺廟舉行,如基隆老大公廟中元祭(農曆七月十五);台北大道公中元祭(泉州同安縣人,於七月十二日舉行);三峽祖師廟中元祭(安溪人,於七月二十日舉行);龍山寺中元祭 (惠安、晉江兩縣人,於七月十三日舉行)。
公普前夕要在廟前〝豎燈篙〞,也就是立起一根高達數丈,頂端有一盞燈籠的〝燈篙〞。豎燈篙的目的是用來指引陸地上的好兄弟前來接受普渡。至於水中的水鬼和孤魂則以〝放水燈〞通知他們。放水燈是在公普前一天舉行。放水燈前先由僧道領導遊行市街後來到河邊,然後將點燃的水燈放入河中,讓它漂流而去。早期台北沿淡水河沿岸的艋舺、大稻埕、大龍峒等廟宇每逢農曆七月十四日都有放水燈的儀式,現在僅存基隆中元祭與龍山寺還保有這項習慣,而放水燈、普渡的用意都是在宴請各路亡靈幽魂。
公普的第一步驟,要先搭建祭壇,在正面和左右兩壁掛三官大帝像畫軸。壇的前方放置上下兩層的神桌,上桌置神像、香爐、盛白米的斗燈、鮮花等做為祭拜地藏王用。下桌供奉牲醴、漢席碗、糕、米、飲料等供品,祭拜好兄弟。上桌拜地藏王的供品不插香,下桌祭拜好兄弟的供品則要各插一支香和普渡旗。祭壇旁供著紙糊的〝大士爺〞[13],俗稱〝鬼王〞。場地準備好後,開始奏鐘鼓樂,表示祭典開始,再依照發關、請神、安灶君、請孤魂、拜懺、七獻、小施等順序由僧侶們進行儀式。
公普因舉行時間的長短,有「午夜」、「一天」、「兩天」之別。「午夜」是由下午一時舉行普渡儀式到當天午夜十二時;「一天」則舉行一晝夜;「兩天」則是兩晝夜。
私普指私人自行在自家門口舉行的普渡,通常是同一村莊或鄉鎮在同一天舉行的祭典,家家戶戶在指定的日子,各自準備好祭品,招待來自陰間的好兄弟。
普度不只是安撫好兄弟的活動,也是民間大型的祭鬼儀式,以向鬼靈示好的態度,普請好兄弟享用人間的各種祭品美食,得以超度往生,進而祈求閤境平安。因此民間祭拜好兄弟絲毫不敢馬虎行事,每一個儀式都要求莊嚴神聖,達到以祈福轉厄運的目的。
四-2 盂蘭盆會與梁皇懺
雖然「中元」的名稱,來自道教,但「中元普渡」的觀念則是來自佛教的「盂蘭盆會」,盂蘭盆是梵語救苦之意。
據盂蘭盆經記載,佛弟子目連以天眼通看見母親置身在餓鬼道中受苦,趕緊用缽子盛飯給母親解餓充飢,但是沒有想到飯一到母親口中,立刻變成火炭,不得下嚥,目連悲痛不已。
目連懇求釋迦麼牟尼明示解救方法,釋迦牟尼說:「你的母親生前罪孽太深重了,不是你一人之力可以化解的,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共同祭祀,才能解救父母的危難。」
於是目連就以百味五果供養佛僧,廣結十方僧侶,舉行「盂蘭法會」,誦經施食,把母親的靈魂從地獄中救出,福報無量。從此以後,佛教徒們都會在這天舉行功德法會,為孤魂餓鬼超渡亡魂。七月十五也因而具有教孝的功能。宗教的慈悲精神,借著超渡的活動,來表達人世間的善意,我佛慈悲,普渡眾生,為願人間美善,源遠流長。
盂蘭節,是一個紀念母親的節日,同時也是一個佛教關注飢荒的日子。正信的佛教徒,在這天除了在寺院內做法事超渡亡魂和先人外,不會燒街衣,也沒有民間所渲染的甚麼避忌,只會賑濟貧苦的活人和供養出家人。由於在這天,佛教徒都全情以赴地去做善事,所以,盂蘭節也叫"佛歡喜日"[14]。
盂蘭盆經(大一六‧七七九下):「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另據大盆淨土經載,瓶沙王、須達居士、末利夫人等依目連之法,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眾僧,以滅除七世父母之罪業。
梁武帝據傳是我國最早推行盂蘭盆會者,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538)武帝曾至同泰寺設盂蘭盆齋。又釋氏六帖卷四十五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普施諸寺。其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行此會,以報父母、祖先恩德。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佛祖統紀卷五十一等載,唐代諸帝如代宗、德宗等皆極重視盂蘭盆供。另據大宋僧史略卷中內道場條載,代宗將過去施盆於寺之儀式改設於宮內,供奉更莊嚴之器物。
至於民間行盂蘭盆會之盛況,如日僧圓仁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會昌四年(844)條所載,長安諸寺在七月十五日供養,作花蠟、花餅、假花等爭奇鬥艷,並於佛殿前鋪設供養,全城士庶巡寺隨喜,競修功德。又據盂蘭盆經疏序載,僧眾亦循例於是日各出己財,造盆供養三寶。
宋代盂蘭盆之風習依舊,不過盆供的富麗莊嚴與供養佛僧情形漸消減,反而形成薦亡的舉動。據東京夢華錄卷八中元節條載,是日焚燒冥錢,衣服,並上演目連救母雜劇等。高承於事物紀原一書中,指責當時之盆會失供養佛僧之意。又據南宋吳自牧之夢梁錄卷四載,僧寺於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會,集施主之財米等而為之行薦亡儀式。因知其後盂蘭盆會已成為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
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七節臘章月分須知條及幻住庵清規載,盆會之內容僅限於諷經施食而已。明代袾宏於正訛集中,指出世人以該日施食鬼神為盂蘭盆會之非。清代儀潤欲綜合諸說,乃謂宜於白日奉蘭盆以供養三寶,而於夜間普度鬼神。然諸寺院遵行者不多,而民間一般仍多以薦亡度鬼為主。
佛教還有『焰口』、『施食』[15]等法事。「焰口」[16]是惡鬼名,惡鬼危害生人,若為之誦經施食,即能免惡鬼之苦,福壽增長。就中使用水為甘露漿、慈悲水(野鬼久居地獄,魂魄蕩散,因而咽喉閉塞,飲食難通,為開其咽喉須用猛火攻入,並用甘露漿、慈悲水為其清涼、滋潤咽喉,以受沾法食,超度出苦海。);法筵上以米為主,或以之為引,演化烹調法食,使孤魂野鬼在法壇上吃飽食好。
除了盂蘭盆會、施放焰口外,梁皇懺是另一個佛教極重要的普度鬼神儀禮,透過誦念梁皇寶懺陽界人士可懺悔消災,陰界人士則超生往極樂國。整體來說,梁皇懺儀禮包括以下的單元:
1. 彩結華壇:佈置法會道場
2. 請師登座:在儀式進行前需將釋迦牟尼佛的金身安位,以督導和尚進行法會並宣告今日將在此地作法會。
3. 斗燈點火:由爐主、副爐主點燈,養燈象徵延壽,燈火愈旺代表愈長壽,以前用煤油,現用蠟燭代替。斗燈為普渡常見的避邪祈福之物,可為信眾祈求福祥,象徵生命的無限靈光,斗燈一旦點燃,不能熄滅,藉以祈求長壽的吉兆。
4. 大鬧皇壇:鬧場,象徵儀式開始之意。
5. 大士開光:用朱筆與鏡子點大士爺的眼睛、鼻、耳、心、腹、背、手、足,開光的功用在賦予靈性。
大士爺[17]頭長雙角,口吐長舌,青面獠牙,身穿金黃盔甲,頭上還頂著觀音大士。大士爺俗稱鬼王,主要工作為掌管眾鬼,公平分配普渡的祭品,避免因爭食而產生糾紛。頭頂觀音大士的目的在於:一、象徵頭頂慈祥,以保護境內善信,二、督導和監督大士爺公平分食,並防止其侵擾生民。
6. 奏表申文:凡有領調的信眾的名單,皆由和尚上奏至眾神,並告知此地將舉辦普渡,此時由和尚唸誦阿難尊者所作之西嶽大表科儀。
7. 豎旛接聖:在廟前豎立三根竹竿,並以繩子分別懸掛起七星燈、白幡、招魂圈。七星燈是一頂斗笠下裝置七盞小燈,用以招引孤魂,類似燈塔指引的功效;白幡則用白布書寫而成;招魂圈的作用在招引孤魂前來領食。
8. 奏請大士:開光後,奏請大士爺,並將其安位。
9. 寒林同歸:寒林所為歷代皇帝、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歇腳投宿的地方。而同歸所則為無人服侍的孤魂歇腳投宿之處,類似旅社的功用。擺放的位置在廟前左邊為寒林所,右邊同歸所。此地是誦完梁皇懺之後,繳交經書之處。
10. 奉請諸佛:請三千諸佛前來
11. 梁皇首卷:誦讀梁皇懺[18]之意義在於陽界人士可懺悔消災,陰界人士則超生往極樂國。梁皇懺誦完之後,經文需在寒林同歸所前燒毀,以證明完成誦經。通常一卷梁皇懺需由一位菩薩來證明。
12. 梁皇一卷:誦讀梁皇一卷表示懺悔
13. 梁皇二卷:誦讀梁皇二卷表示懺悔
14. 梁皇三卷:誦讀梁皇三卷表示懺悔
15. 當壇小供:上午十一時起,獻飯給眾神,以表誠心。
16. 梁皇四卷:誦讀梁皇四卷表示懺悔
17. 梁皇五卷:誦讀梁皇五卷表示懺悔
18. 燃放水燈:放水燈指引孤魂前來接受普渡,表示歡迎水府裡的孤魂餓鬼上岸來接受款待,普渡水中孤魂野鬼,以免危害民眾。放水燈時,由寺廟出發並遊行,到了放水燈的地方,在河岸上放一張桌子,上面供上三牲、菜飯、水果、糖果,僧道念招魂之偈,引導水中孤魂上岸,然後把水燈放入河中,任水流去,接引水中孤魂接受次日普渡。
19. 大鬧道場:鬧場表示開場之義
20. 梁皇六卷:誦讀梁皇六卷表示懺悔
21. 梁皇七卷:誦讀梁皇七卷表示懺悔
22. 梁皇八卷:誦讀梁皇八卷表示懺悔
23. 早朝謁聖:請諸神起床進餐
24. 梁皇九卷:誦讀梁皇九卷表示懺悔
25. 金山勝會:金山銀山為孤魂享用的財寶,提供草蓆兩件,鞋兩雙,水桶兩個,碗四十八個,筷四十八雙,杯四十八個…..,使其享用不盡
26. 梁皇十卷:誦讀梁皇十卷表示懺悔
27. 出榜張掛:將請調的名單張貼於廟牆上,謂之出榜。
28. 天廚正供:正供象徵豐富的正餐,內容有豬、羊等供品,提供眾神進餐
29. 拜答天恩:酬謝天恩並祈求保護子民平安。
30. 供養六神:六神是眾神的總稱,此時將酬謝眾神。
31. 奉謝三界:辭謝天地水三界眾神。
32. 大士出位:將廟門打開,把大士爺移位,繼而舉行普渡儀式,直至普渡結束才將其燒毀,其意義在於大士爺出巡普渡場,維持孤魂秩序。
33. 賑恤孤魂:普渡儀式象徵分灑孤食給孤魂野鬼,誦阿難尊者所作之瑜珈焰口。
34. 奉送眾神:將所有紙糊物件,提出廟外焚化,象徵送神
35. 圓滿道場:火燒大士爺、寒林同歸所,並卸下燈篙,功德圓滿地送神謝壇。
四-3 道教齋醮
齋。原意是「潔」。古人在祭祀前或舉行典禮前清心潔身曰「齋」,以示莊敬。道教把修齋的方法叫做「齋法」,其法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可積德解愆;二節食齋,可和神保壽;三心齋,即疏瀹其心、除嗜慾,澡雪精神去檅累」,以上為祭祀之齋與心齋。
醮,是古代一種禱神的祭祀,「醮諸神,禮太一。」。道教祈福禳災道場必禱神,故稱醮。早期醮似乎附設於齋之終結以後,「諸齋後設醮,名為謝恩」。隋代以前,道教稱降真致神道場為齋;以酬神謝恩道場謂之醮。隋唐時代把齋醮連稱。將求福免災的設壇祭禱儀式統稱為齋醮,
道教的齋醮儀式非常講究,格調也有嚴格區別。「大齋之格其品有三,一曰上元金籙,可以清寧兩儀,參贊天地,--皆天子事,非有朝旨不可行。二曰中元玉籙,諸王公侯為之,可以固本守邦,藩屏王室,大臣將相為之,可以斂福錫民,安鎮寰宇,--非庶人所可為也。三曰下元黃籙,星宿錯度,日月失昏,兩暘愆期,寒燠失序,兵戈不息,疫癘盛行,饑饉荐臻,死亡無告,孤魂流落,新魂煩冤,若能依式修崇,即可消彌災變,生靈蒙福,幽壤沾恩,自天子至於庶人皆可建也。」以此觀之,黃籙齋用法最廣,最具民俗性,流行最廣。
齋醮淵源於古代祀神、祈福等巫覡儀式。巫覡儀式之功能,旨在通過與神力有關的人--巫覡,借助祭祀、歌舞藝術和咒語等一套特殊的動作語言來溝通人神。因此鬼神之降臨和巫師登天的儀式中,音樂與舞蹈顯然是一個重要的組成成分。
目前,絕大部分人將民間信仰的「普渡」與道教劃上等號,其實這是明朝以降,道士等而下之附會於民間的作法,並不足以代表道教。
在明萬曆年間修訂的《正統道藏》第十卷詳細記載『靈寶玉鑒』,這是一部總集靈寶派齋醮儀範、符籙咒法的寶典。卷一《道法釋疑門》通論各種齋醮儀法理論外,其餘各卷按門分敘各項齋醮儀法,諸如:修齋的程式與儀式,齋壇的建立與佈置,幢旛的製作與設置,燈燭的燃放與安置,符籙的撰寫與運用,章表的書寫與上奏,以及召神遣將、追攝魂靈、沐浴施食、水火煉度、投龍進簡等各種齋法。上述齋醮儀法,雖源於靈寶,卻非直接抄自靈寶派之齋儀書,而是從宋元諸符籙派所傳靈寶醮儀法中採擷而來,明顯有宋元齋法以道為,以法為用,內煉與外法相結合的特徵。
『靈寶玉鑒』不僅所載齋法繁多,尤重對齋法作理論之闡述。除第一卷通論齋法理論外,其餘各門之首皆冠以專論。其主要特色有三:
I、 鬼神信仰和地獄天堂論。謂世人生前行善,死則魄降於地,魂升於天而為神;生前行惡,死則沈淪長夜。其有執而不化者,則未散之氣,或依草附木,或為厲為妖;隨其惡念以有地獄,以拘其魂,使受報對。認為這些受苦鬼魂,只有建設齋醮,禮拜神靈,才能獲得超度。
II、 道為體,法為用,內煉為基礎。認為靈寶齋之所以能拔幽拯苦、濟生度死,自然要靠法術,但更要靠行法者深厚的內煉工夫。 行靈寶上道,貴在煉氣存神,一如元始天尊真身法性,同此慧力,方遂感召。因此無論是上章、召將、飛符、破幽、煉度等各個環節,無不依賴行法者的內煉工夫作基礎。
III、 三教合一思想。這是貫穿全部齋法理論的思想線索。其生死論曰:萬化本形氣也,形氣本神明也,神明本虛無也。……故氣化有物,神化無方,及其死者,形氣既散,四大歸空,其湛然若存者自若也。又說:一切有象有形,皆由是氣而生成,所謂成象成形者,又各有是氣也,亦儒家所謂一物一太極也。
其善惡、凡聖論曰:一切萬法,皆從心起,亦從心滅。……原夫人生之初,特一神之寓耳,未嘗有此心也。及其四大假合,神凝為心,心以神寓,則漸離其本矣。心為離本,而念即隨起,一念既著,則百為以生,百為既生,則萬緣由是萌矣。是以斯念之起,適於善者,則為天仙人倫神祇;適於不善者,則為地獄、餓鬼、畜生。此無他,良由一念之所致也。天堂地獄論:「天堂地獄之事,實由善惡一念之所致也。」「所謂獄者,皆隨死者所積之惡,以有其獄為之報對也,非直截如陽世官府有一定之囹圄也。」凡此皆表現出融合儒釋的特色。
告行符簡說[19] :追度法中之有諸符、諸籙、諸簡,以布告三界十方九幽曹治拔度亡魂者,乃黍珠傳經之。後赤書玉字,聖聖相傳,流行人間,作幽冥之日月,蓋由上帝憫念群靈,生前肆情慾,陷溺良心,死則業識沉淪,執而不化,隨其惡念以有地獄,以拘其魂使受報。對謂非有符頒天恩,莫能超脫,故設此符籙、簡文以開宥之。其孝子、慈孫、義夫、節婦,當竭其哀誠以代死者乞憐,首謝法師謄誠天府,祈請再三,方依下元黃籙品格一一頒降,亦猶陽世朝廷之有特旨以赦宥罪也。
請光破幽說[20]:然燈破暗之法,蓋為死魂一墮重陰,漫漫長夜,非有陽光照燭,超出良難,……,謂之破獄者,全在法師運自已之陽光以混合燈光,上接九天之陽光,以遍照三界九幽,使亙天徹地皆有光明,凡墜幽冥皆得乘光而超出,一時神通變化,凡所謂獄,皆無有矣。
九幽地獄論[21] :九幽獄者,上屬北斗所治,即天一北獄也,雖分布九方,各有其名,然後隨死魂生平惡念,以見其獄,非直如陽世官府之有一定之囹圄也。所謂破獄者,亦非誠實斧其門戶,碎其杻械,以出罪魂,無非假太上敕命、符籙、簡文之玄化,以開宥之也。凡欲報親,亦須行普度之道;親親仁民愛物之道兼行可也,則陰功自鍾於正薦之魂矣。若止為正薦而設,吾恐上帝不私於一二死魂也。……
專度血湖論[22]: 血湖地獄者,由幽冥之宰物者,隨死者之冤結而化見也。人莫不由父生母養以成幻質,惟婦人自妊娠以至挽乳苦厄良多,有懷胎而死,有既產而亡,或母死而子存,或母存而子死,或子母俱殞於臨蓐之頃,亦有俱喪於既產之餘,是皆其前生仇讎托胎報復,至有以藥毒自墜其所孕,亦有以多子而不育其所生,彼安身立命之念既孤,則負屈唌冤之心莫釋,死則魂系血湖以受報對,動經億劫無有出期,非建大齋莫能超度。
基本上《靈寶玉鑒》說明血湖地獄是主宰造化者,隨死者之冤結而化見。婦女在懷胎生子的過程是苦難的,有懷胎而死,有產後因失血過多或產褥熱而死亡,或母死子存,或母存子死,或子母俱殞。懷胎過程的苦難,是來自於過去的仇敵藉投胎報復。既然子女是來討債的,就要善自了緣,以免冤冤相報糾纏不已。
《靈寶玉鑒》說明法師自地獄拔度亡魂之程序分為:
1、 以天將攝其魂。惟其生死,良心善性,汩於情慾,執而不化,死則不能反,其委順於天地,不免魂氣飄蕩,從迷入迷。故先之以神虎追攝,次之以神旛攝召。
2、 以天醫療其疾。須內運玄化,以聚其陽精,消其陰累,然後使就冶鍊,受化更生。(補靈)
3、 神水滌其腥穢;以黃華神水,滌其舊染之污。(淨靈)
4、 法食消其飢渴。以冥衣法食,消其飢渴之害。(養靈)
5、 釋其執著之想。(撫靈)
6、 開其超度之方。(培靈)
此外,正統道藏還記載鄭所南[23]的『太極祭鍊內法』三卷,其中卷上[24]載明:濟度幽冥當先狀奏天尊,發大誓願,始終如一。…先一日發城隍牒,當日不絕念,密誦太一聖號,靈書中篇,…默坐良久行持,如當日有急幹,則焚香默禱,移前展後,庶不誤鬼神指望也。
卷中載明:天地之間,一至誠之道而已,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故一切事無大小,悉以至誠為主,一念不誠則偽,一事不成則敗,……苟心不在焉,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吾何以動天地?吾何以感鬼神?一念至專,太一在上,眾魂在前,森乎可見,儼乎若生,皆一念之密運與至化以潛通者,其變化之妙皆不出於吾心。
孟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其心之謂歟?行祭鍊者宜察此語,先立志誠為本。志誠者無毫髮雜念,極純一之心也,此不純者無物也,有誠而為誠則人誠而泯於誠則天,萬事皆當先論至誠,然後論其本法。
……此法乃坐鍊法,甚為簡易,通攝幽冥極為奇特,非予自誇,實欲此善法流通世間,使天下好道者,一一悉行內鍊法,一一眾魂息幽冥之苦。世人惑於形像,泥於高遠,謂太一天尊必在九霄之上東極宮中,殊不知太一天尊即是自己元神。
……藏經云:自己天尊何勞仰望?自己老君何勞外覓?救苦經云: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其泥丸仙者即太一天尊,非居我頂上之元神,誰歟?……此內鍊法中,存自己為火焚蕩俱盡者,是表蕩滌一切惡念也;已身復完如故者,是表天真不壞也;泥丸之上即是天宮,雙腎之下即是地獄。……鬼神受我飲食者,皆飲食我太和之甘露也。[25]……甘露者乃我清靜天中真造化也,身心清靜,造化朝頂,自上而潤下者即甘露也。
鬼神之不得解脫者,只一箇滯字,執無而為有。太上之可以濟度者,只一箇化字,旋有以歸。無當祭鍊時,不可墜於有無二見之中,亦不可有分別內外彼此心,盍知祭鍊者,非大無心不足以言大祭鍊也。鬼神雖受我祭,我以無心之心祭之;鬼神雖受我鍊,我以無心之心鍊之;至於超度之,我以無心之心超度之。實不知其有無,亦實不知有度、有不度,此化之大者也,非小鍊度也。[26]
『太極祭鍊內法』說明了履踐「中庸」指出的『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27]故一切事無大小,悉以至誠為主,一念不誠則偽,一事不成則敗。鬼神受我飲食者,皆飲食我太和之甘露。甘露乃我清靜天中真造化也,身心清靜,造化朝頂,自上而潤下者即甘露。因此修道人乃以坐鍊法,以本身「水火既濟」之甘露,鍊度鬼神。並非民間信仰的普請好兄弟享用人間的各種祭品美食,得以超度往生,可以比擬。
五、清涼勝會的模式
五-1 清涼勝會的架構
本教自維生首席使者在己卯年巡天節正式懇祈教主 上帝御定2000年(庚辰年)為『天赦年』獲准後,開始規劃「清涼勝會」,其主要方式乃建立『天人講堂』透過對淨獄性靈的宣講,使彼等得以自省自新、自修自救,了悟生命的意義,自覺覺他,離苦得樂。即引導淨獄性靈欲求「天赦」,先求「自赦」反思,走出自溺自陷之境,一念成祥,一念成慧,一念成德,一念成覺。只要一念反轉,就能「一陽來復」走出自溺自陷之境。
清涼勝會從灑淨的「遍灑法雨」開鑼,接著「普請淨獄性靈」、「開啟法門、清涼經壇」、到迎神的「諸天朝禮」、「天人講堂」(含授記)、壓軸的「離苦得樂」包括收圓皈師、佈施化身蓮花、普送與送神的「諸天肅靜」是合乎邏輯理性的安排。除了天人講堂外,在庚辰年還規劃執行清涼經壇、大解脫、大告解與離苦得樂等儀禮,惟辛巳年起未再舉辦大告解。
佛道教的法會都是數位法師同時誦經度幽,人間未曾聽聞有專設講堂為「求超陰靈」說法的例子。由於天人講堂在天極行宮天人大會堂舉行,諾大的場地一樓部分是無形區,二樓才是有形的活人、同奮可以參加的地方。在規劃時,以情境融入法思考,擔心主講人的心理建設不夠,因此,在未假設主講人由誰擔任的狀況下,而有助講的產生。
雖說是為鬼說法,但是更期待聽宣的活人也能在聞法後反思,走出自溺自陷之境,一念成祥,一念成慧,一念成德,一念成覺。但是思及並非所有人都能『自在清涼』,而是必須借用儀式或符號來增強效果,這個想法就衍生出了「大解脫」。
有了大解脫,同奮真能大解脫嗎?這是在規劃思辯過程的一個大疑問。相信對人間來說,許多人都有心結,不輕易對人述說。長期積累不但心神耗損,更會引起家庭失和,當然很多心理疾病由發生。鑑於過去教內有「會心團體」心理治療活動引起不必要的糾葛,但仿效天主教告解的安心方式,卻是與部分同奮一致認為應在教內推動的活動。縱然尚未舉辦人才訓練,但整體來說亦應屬開導師的日常工作,所以在計畫上加上了「大告解」,由數位開導師擔任「大元士」幫告解人解開心結。
至於經壇部分,考據了佛道教的資料,原建議誦念道教慣用的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太上感應篇、陰騭文、波羅密多心經等。孰知維生首席早已準備好經典,除收錄太上感應篇、波羅密多心經外加上玉皇心印妙經,與改編自宗主『人間火宅』的清涼經、人之道經與淨元如來的明心經。
在經壇與天人講堂,誦唸最多的是本教的「天人日誦廿字真經」,「廿字真經」與「奮鬥真經」許為本教最佳的濟幽拔渡寶典。「廿字真經」的功能可自『和字主宰』後記載發現:德曰十方諸主宰,其數如沙塵,能濟三塗[28]苦,能拔九幽魂,能解十災厄……。我們確實感受到「廿字真經」的力量,但到底淨獄性靈在清涼勝會收圓皈師後行止何在?
根據維生首席於九十一年度開、引導師養靈營親和座談中,談到回歸自然後的歷程[29],他說:人回歸自然的時候,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有修持的人,陽神上沖,直接達到天人的交界位置,一般的說法是南天門。第二種情況是一般的人,先向城隍報到。第三種情況適用天帝教的同奮,現在是先到達清涼聖境。
第一類情況是「接靈」,陽神沖舉,無形接引,這時候諸天讚嘆,金光閃耀,直上南天門而去。第二、三種情況是拘靈與引靈,一般社會人士「拘靈」進入到城隍,天帝教同奮「引靈」到清涼聖境。天帝教同奮在無形的修持的進階,先到清涼聖境,經過清涼聖境到蓮花聖境,然後到清虛下院,循序漸進。
維生首席強調:通過清涼聖境與蓮花聖境有七道程序的作業,第一程序是淨靈,第二程序是補靈,第三程序是撫靈,第四程序是養靈,第五程序是培靈,第六程序是煉靈,第七程序是化靈。廿字講堂是清涼聖境的最基層的組織,在地曹與人曹交接的位置,在清涼聖境的廿字講堂階段是完成淨靈、補靈的工作,在清涼聖境是做撫靈與養靈的工作,通過養靈的程序之後,提昇到蓮花聖境,進一步培靈、煉靈,最後完成化靈的程序,就從蓮花聖境進入到清虛下院,這是基本的程序。
第一、淨靈。靈體剛走出滾滾紅塵,有很多污染,首先要洗滌受污染的身、心、靈體,稱之為淨靈。清涼聖境裡有一座蓮花池,經過的時候,以一滴廿字甘露在性靈的天門上點一點,就能透過洗滌身、心、靈體。
第二、補靈。靈體有殘缺的意思是指靈體裡的「神」與「氣」因消耗而缺少部分,由於靈體的元神、元氣在人間的時候消耗太多,必須加以補充,補靈就是把消耗太多的部分加以補強,以增強元神之氣。
第三、撫靈。回歸自然的靈體回到陌生的環境,和子體會有不安的情緒,十分徬徨、無奈,而且這許多的感覺是從在人間時的身、心、靈的陰氣延伸而來,會產生不安的感覺,撫靈就是「固靈」,幫助靈體穩定下來。
第四、養靈。養靈是一種休養生息,慢慢提昇熱準。
一直到撫靈的程序,靈體在清涼聖境的生活才算進入到靈界生存的常軌,依一般觀念說法,會有一朵蓮花配給靈體,用來修煉靈體,以現代觀念的說法應該是清涼聖境分配給靈體一個在靈界交通用的工具,這個交通工具是一種反應非常靈敏的氣體,善能變化,當靈體心靈波動的時候,這個交通工具會有感應,產生各種變化,一望即知,無所遁形。
然後再進入蓮花聖境,第一是培靈,進一步提昇元神、元氣的熱準,就是培靈。再來是煉靈與化靈,這時候靈體達到靈界修持的標準,在靈界有能力自主往來。
引靈後的七個轉化步驟:由清涼勝境開始,「淨靈、補靈、撫靈、養靈」、「培靈、煉靈、化靈」;之後才能提升能量轉入清虛下院。這個轉化步驟與《靈寶玉鑒》說明拔度亡魂之程序引靈、補靈、淨靈、養靈、撫靈、培靈雖有不同,但基本精神與成果是非常類似的。
由清涼勝會的程序可以發現,「普請淨獄性靈」是進行引靈工作,淨獄性靈由司職神媒引領到『報到區』報到後,轉至『待命區』,配合勝會各單元的舉辦,由司職神媒引領參與,會後仍回『待命區』待命。經過天人講堂講席、副講席宣講與助講席的佈施進行淨靈與撫靈。然後在清涼勝會「離苦得樂」收圓皈師後的佈施『化身蓮花』,將一朵朵蓮花配給淨獄性靈,供他們用來修煉靈體兼作為交通工具,實際上已進入養靈的階段。
連續三年受度的淨獄性靈就此依序進入蓮花聖境,進入蓮花聖境後還有三階段,第一是培靈,進一步提昇元神、元氣的熱準,就是培靈。再來是煉靈與化靈,這時候靈體達到靈界修持的標準,在靈界有能力自主往來。由於,天人講堂授記在彼等的心底已加上烙記,修練成績較好者,說不定已重返人間加入救劫行列。
此外,天人講堂在庚辰、辛巳年,助講席雖有濟度的信心與決心,但平心而論,枯坐、心神動盪的情況較多。2002年有幸取得數位道藏一卷提供給光光開導師,方便他研習道藏,他在「靈寶玉鑒」中讀到血湖地獄與濟度的資料,即提供我參考,希望注意這些同奮心裡較多的罣礙,並能將道教真精神融入規劃中。
尤其對壬午年天人講堂助講席角色的扮演非常關心,在七月份特別詳細閱讀了「道藏」中的太極祭煉內法及靈寶玉鑒中有關濟度的心法與方式,囑我詳細閱讀,並剪輯分送所有助講席參考。希望,助講席在講席的『言教』外,以『身教』來協助宣講的威力,更重要的是要秉持誠心,以無人無我的心理入定佈施。這個「理入」與「行入」並進的方式,相信所有助講席都有所體悟。
五-2 「天赦之教」以誠
清涼勝會的「天赦之教」奉教主 上帝特准連續舉辦三年。在庚辰、辛巳兩年的清涼勝會期間,人間帝教同奮本著「一視同仁,有教無類,變化氣質、同體大悲」的宗旨,通過清涼經壇、天人講堂,幫助了長期禁錮的「性靈」,收圓皈師提昇了一百三十三億的「淨獄性靈」,壬午年更一舉收圓皈師提昇了一百零五億的「淨獄性靈」,三年總數達二百卅八億。這些幾經顛顛倒倒的性靈們,終於在 上帝的大家庭裡,在人間、在靈界一起為三期末劫救劫奮鬥。其成功完全是一個『誠』字。
『誠』字兼有誠與實兩重意義。「誠者成也!」以部件來解釋,誠表示「完成」之意。中庸載明「誠者,自成也。而道者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30]「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31]朱熹更解釋道「如事親以孝,須是實有這孝之心。」即人有誠心孝順,則孝順自然發生,這是『誠』具有的『實』意。誠不單體現德性之道,同時也體現物性之道。
在本教的祈禱詞中第一段「願!神聖人凡通,至誠獲感應。」說明了誠的功效。
孔子在論語上幾乎不說一個誠字,但誠隱含在其中。如「吾不與祭,如不祭。」[32],當他祭祀祖先時感覺祖先之神靈似乎實際呈現;當祭祀其他鬼神時,亦感覺他們實際呈現。孔子上述的說法不過就在強調一個『誠』字。
鬼神以字源而論,鬼是「人所歸為鬼」[33],稱死去的人為「歸」,有「返歸」之意;而「神」則為「伸展」的意思。字意雖然如此,但芸芸眾生不解其意,僅當作是鬼神。不論為神為鬼都是宇宙的元氣,如張載所說:「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那是生命的另一個歷程,所以天帝教同奮對死亡的觀念在於此,將一般的告別式稱為飾終大典,雖不捨但仍以肅穆、誠敬的心情,送死者進入另一個奮鬥的歷程
孔子另在中庸上說「鬼神之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34]誠之不可如此乎。」其意為祖先之氣渳漫一切,誠能使其氣交感而結合,甚至結合到有若真人。
大儒朱熹曾說:「祖宗與子孫具有同一之氣」[35],不只是共同之血統,並且有結合祖宗與子孫之氣所產生的族承。家族的延續猶如海洋,一代如一股波浪,前後波雖有不同,但貫穿二者的海水是一樣的。因此後波影響前波,前波也影響後波,向祖宗祭祀會影響祖宗;祭祀者與所祭者之間便相連不斷。
同理,祭祀時,若推誠至極,則祖先之神靈可以結聚起來,即祖先神靈之狀況乃繫於吾人之誠。所以他說「人心聚處,便有神。」「有其誠,便有其神。無其誠,便無其神。」「若要有時,便有;若要無時,便無。」
從本教「大經」的觀點來說,並不主張道教「靈寶玉鑒」中有關血湖地獄的說法,但主張性靈「和子」的奮鬥觀。因此,許多人不禁懷疑為何年年要超渡祖先?
其實,本教每年舉辦的秋季法會或最近三年舉辦的清涼勝會,重點在拔度除違生生大德殘暴者,逆人間大倫惡行者,悖天律不知悔改者等「三大不赦」外,經地曹清算總結執行已逾三分之二者、經地曹審理執行自省憬悟悔改者、及善心頓生,正氣透發,無累世業力者。範圍包括本地球空間內一切有情無情、有形無形的生命體。無分宗教、無分性別、無分畛域、無分種族、且無分善性與惡性。
因同奮之奮鬥早已按同奮祖先之「熱準」與修練之程度,一一在清涼聖境與蓮花聖境循七道程序作業。同奮參加秋季法會或清涼勝會,對祖先秉持的正確態度是『奉請』祖先參與,即以誠心奉請祖先參與這難得的天人際會,除與祖先親和外,並以本身修練的「熱準」佈施給祖先提升他們的能量。
本教不用人間的各種祭品美食,也是服膺「大經」的觀點。如同老子所說:「吾之患在於吾有身」,鬼神既無『身』就無寒暑、冷暖、飽餓,這些感官上的需求,都可以透過性靈的提升而改變。沒有貪、嗔、痴,愛、恨等惡念顛倒糾纏,一念成祥,一念成慧,一念成德,一念成覺。因心定靜,見出自己的本性,逐步剝盡群陰,即得純陽道體,回到 上帝左右。
漢朝「論衡」作者王充在西元一世紀就嚴厲的批評民間的鬼神之說,他說:「死人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減,減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
確實肉體(本教稱為電子)是會腐朽,但精神(和子)可以不朽。對中國知識份子來說「死而不朽」的意義,是依左傳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之不朽。」,同奮奮鬥的目標難道不也是追求個人本性的充分體現,取代塵世的永生。
而這個奮鬥的目標最重要的也在於誠,意誠便能心正。正如大學所載的「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誠的重要性中庸更近一層說:「為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與。」
所以說:推動「天赦之教」同奮需建立誠心,尤其未來擔任天人講席重任者至為重要,設非以誠就是空話,在無形是昭然若揭的。此正如朱熹在「朱子語類」留下的:「若句句說實,皆自心中流出,這便是有物。若是脫空誑誕,不說實話,雖有兩人相對,說話如無物也。」
所以,在清涼勝會壓軸的「離苦得樂」儀禮中,一直堅持開頭的「燃燈引靈」。一來是不希望參與者自各地而來,心神尚未集中,即參與勝會,因此藉由廿字煉心步,讓所有參與人在誦唄聲中凝聚心神;二來以手持的心燈,配合誠意的抒發,上接無形諸主持的神光,遍照三界九幽,使亙天徹地皆有光明,凡墜幽冥皆得乘光而超出。三來在心燈燈光的流轉中,先祖、淨獄性靈藉著同奮的心正意誠,得以以心印心,兼有靈肉佈施的功效。可惜這個科儀的設計的意義,在過去的秋季法會舉辦時,部分主事者不解其意。
燃燈引靈後的宣禮、敕幡、請靈,主要再通告司職神媒引領在「待命區」與「引靈區」的同奮先祖、淨獄性靈進入法場受領法宴。至於司儀吟誦的內容:「天帝教壬午中元龍華清涼勝會,普請參與同奮歷代先靈及淨獄性靈齊赴勝會,聞經受度。『十方救贖祥光放,性靈隨光沐清涼。天赦幽冥度彼岸,共登聖域拜虛皇。』『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深。欲免輪迴苦,萬眾稱天尊。天赦清涼眾主持,尋聲來救苦。深陷慾海諸芸生,受度免輪迴。』主要取材自道教科儀「高功」告行符簡的說詞。
昇表文後,隨即誦唸「天人日誦廿字真經」的意義是希望同奮先祖與淨獄性靈聞經後,以『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廿個字為反思的課題,自我反省、懺悔,走出自溺自陷之境,只要一念轉,一陽即生,在無形總主持、副總主持、眾主持的祥光、神光轉化的『甘露』灌頂後,達到「廿字真經」的真正功能「十方諸主宰,其數如沙塵,能濟三塗[36]苦,能拔九幽魂,能解十災厄……。」[37]
淨獄性靈經過省懺,有形無形、有情無情,在大祭酒維生首席推介給本師世尊,這些幾經顛顛倒倒的性靈們,終於在邁入 上帝的大家庭裡。維生首席並代表無形佈施「化身蓮花」,將一朵朵蓮花配給淨獄性靈,供他們用來修煉靈體兼作為交通工具,淨獄性靈就此將依序進入蓮花聖境,進入養靈的階段。但是由於淨獄性靈靈體能量不一,所以再佐以加光賜福,為他們增強能量,便於進入蓮花聖境。
在淨獄性靈取得這個『晉升』的資格後,全體參與同奮恭誦「天人日誦奮鬥真經」其目的在於,宣示給淨獄性靈奮鬥的真義與修練的心法,希望此去能把握難得的機緣,在沒有肉身可以生「精」,並需跳過煉精化氣階段,直接以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階段修練,需教凡人耗費更多時日,特別需要藉由省懺,來刮垢磨光,將無身之後的靈覺之心,加以培養瑕煉。培氣、培神,完成「培靈」後,進一步煉靈修「煉神還虛」的功夫,等功夫到家,進而化氣、化神,以突破化電界,而成就「電胎」,才能轉入清虛下院繼續修練或再入人間、在靈界一起為三期末劫救劫奮鬥。
無形總主持、副總主持、眾主持與總護法是慈悲的遍灑祥光、神光,不僅同奮先祖與淨獄性靈受惠,全體參與同奮也受到滋潤,因而需有薦福、謝恩的過程。既然有形無形、有情無情均得『清涼』,時辰已屆,全體參與同奮就此普送先祖、淨獄性靈回歸本位,這個『本位』可不是他們的來處,而是依序進入蓮花聖境,進入養靈的階段。至此「離苦得樂」儀禮告一段落。
「離苦得樂」儀禮在全體參與同奮推誠至極,祖先之神靈有效的結聚起來,淨獄性靈之神靈有效的結聚起來,即祖先神靈與淨獄性靈之狀況乃繫於吾人之誠,因為誠心的抒發先祖、淨獄性靈有效的聚結,特過程序的鋪排,達到不可思議的效果。同奮推誠至極,有無感應「如人飲水,點滴在心」本教祈禱詞中第一段的「願!神聖人凡通,至誠獲感應。」相信必得驗證。
六、結語
連續三年完成「淨獄專案」收圓的清涼勝會,自第一年的懵懂,三年來已建立完整的模式,或許尚不盡完善,但是許多同奮共同撰寫了一部宗教奮鬥史,每位參與籌備及勝會的同奮都是這部宗教奮鬥史的主角,每位都充分的扮演必要的角色,這段歷史將亙古流傳。
我們完成了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與宗主「度盡眾生」的慈心悲願。在三年來所有參與規劃、執行及參與勝會同奮的支持與履踐下,我們為宗教史添上新頁,為普濟幽冥建立了新的模式。
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總結清涼勝會建立的特質是:
I、 清涼勝會不似目前佛道教的科儀,僅少數法師誦經、施食,參與的群眾只是參與,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清涼勝會則全部參與者都是法師,以誠心誦經的「心教」、參與佈施的「身教」,身心靈的投入與無形天人合力,度化淨獄性靈,這是個圓滿的功德。
II、 佛道教的法會都是數位法師同時誦經度幽,人間未曾聽聞有專設講堂為「求超陰靈」說法的例子。「天人講堂」的設立,必將成為宗教史的新典範。
III、 天人講堂雖也使用斗燈,但與一般民間普渡作為避邪祈福之物,意義有所不同。普渡的斗燈可為信眾祈求福祥,象徵生命的無限靈光,斗燈一旦點燃,不能熄滅,藉以祈求長壽的吉兆。天人講堂則較接近道教「請光破幽」[38]的說法,「並非藉燭火之焰焰熒煌,而以講席與助講席的願力,運自已之陽光混合燭光,上接九天之陽光,以遍照三界九幽,使亙天徹地皆有光明,凡墜幽冥皆得乘光而超出,一時神通變化,凡所謂獄,皆無有矣。」因此,天人講堂的斗燈可以說是象徵生命的無限靈光,但不做為祈福之用。
IV、 在精神上,我們與古代大儒、「道藏」中的太極祭煉內法及靈寶玉鑒中有關濟度的心法是契合的,與佛教透過誦唸梁皇寶懺,陽界人士可懺悔消災,陰界則超生往極樂國,義理相通。但是我們提升了層次,擴大了濟度的範圍。
V、 以自我反省為主軸的「大解脫」,雖借用儀式或符號來增強效果,但能引領受持大解脫的同奮與民眾能再受持時作自我反省。近三年來「大解脫」儼然已成了本教重要的儀禮之一,歷數三年來清涼勝會、復興廿週年大會、壬午年的百人皈師「大解脫」儀式都是重點單元,受持者相信已超過三千人次以上,其效果可見一斑。這也是超脫佛教一般認為不可能為人超脫、解脫的定見。所建立的本教特有儀軌。
VI、 服膺「大經」的觀點,不用人間的各種祭品美食,不把冥間世界當作現世社會的投射,不焚燒冥紙、元寶、金幣等。根除這種做給活人看,對故人有無實際助益的事,而以心教、身教、言教,促使淨獄提升,割離貪、嗔、痴,愛、恨等惡念顛倒糾纏,得以自省自新、自修自救,了悟生命的意義,自覺覺他,離苦得樂,化除怨戾陰霾走出幽冥,兼又淨化人間重建樂土。
VII、 由清涼勝會的程序可以發現,由「普請淨獄性靈」的引靈、天人講堂講席、副講席宣講與助講席的佈施進行淨靈與撫靈,然後在清涼勝會「離苦得樂」收圓皈師後的佈施『化身蓮花』,進入養靈的階段。受拔度的淨獄性靈是循序漸進的進入蓮花聖境,接續之後的培靈、煉靈與化靈,這個過程是合乎邏輯與理性的。再一次驗證本教「人本宗教」的精神特質。同時在短短的三天(庚辰年為五天)中,淨獄性靈就由引靈、淨靈、撫靈進入養靈階段,設非天赦恩典,需耗費多少時日。
VIII、 清涼勝會的「天赦之教」通過清涼經壇、天人講堂,幫助了長期禁錮的「性靈」,三年收圓皈師總數達二百卅八億。這些幾經顛顛倒倒的性靈們,終於在 上帝的大家庭裡,在人間、在靈界一起為三期末劫救劫奮鬥,這個成果在宗教史上是空前的。
IX、 淨獄專案乃無形不忍維生首席靈肉俱毀的決心,將「淨空地獄」的奏呈縮小範圍,三年拔度二百卅八億,應可譽為完成了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與宗主「度盡眾生」的慈心悲願。
[1] 請參閱已卯年恭呈教主 上帝訂公元2000年為天赦年表文
[2]禮記「表記」。
[3] 論語,雍也第二十章。
[4] 論語,先進第十一章。
[5] 中庸第十九章。
[6] 許慎著『說文解字』。
[7] 儀禮、士喪禮;與「禮記」禮運。
[8]六道的觀念:(1)天道(2)人道(3)阿修羅道(4)畜生道(5)餓鬼道(6)地獄道。
[9]五方鬼帝:東方鬼帝蔡鬱壘、北方鬼帝張衡、楊雲、南方鬼帝杜子仁、西方鬼帝王真人、中央鬼帝周乞、稽康
[10]三魂:(1)胎光(2)爽靈(3)幽精
[11]七魄:(1)尸狗(2)伏矢(3)雀陰(4)吞賊(5)非毒(6)除穢(7)臭肺
[12] 胡致堂《通鑑綱目》
[13]其形為鬼王,頭上立有觀音大士像。相傳大士爺生前為唐代大學士林姜陽,告老還鄉後,每天由兩位孫子輪流送飯給他吃,因為他愛孫心切,而且有不少積蓄,凡是送飯給他吃的孫子都可得到一文錢的獎賞,於是孫子們經常為了爭搶送飯而吵架,為了避免子孫繼續爭吵不休,孩子的母親就告訴他們:「不要再爭吵了,反正這些銀子等爺爺死了以後,還不是都留給你們。」小孩聽了不但不爭吵,而且不願意再送飯。林老先生聽了以後,非常生氣,就花錢請工人將銀子打碎,挑到海裡丟棄。無錢又無助的林老先生不久後就餓死了,成了餓死鬼。因為他的食量驚人,常搶食其他餓鬼的食物,餓鬼們求助於觀音大士,觀音大士乃站在林姜陽的頭上監督,從此以後,他的食量大減,而且不敢再搶奪其他餓鬼的食物。
[14] 又稱僧自恣日。僧自恣日即夏安居之終日(即圓滿日,七月十五日)。於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於最後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請僧眾舉出各自所犯之過失,於大眾中發露懺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悅,稱為自恣。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 佛歡喜日、歡喜日。據盂蘭盆經載,目犍連嘗於此日供養十方眾僧,以此廣大功德,救拔其母脫離餓鬼道。後世遂有於僧自恣之日,以飯食等供養十方眾僧之舉,其功德廣大,令七世父母等皆得解脫,此即盂蘭盆之濫觴。〔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詳見佛光大辭典p.5718.2
[15]施食,一般指大蒙山施食,簡稱蒙山施食,旨在利濟孤魂。蒙山,位於今四川名山縣。宋時有不動上師,人稱甘露大師,居於四川蒙山,曾為普濟幽靈,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諸部,輯成蒙山施食,成為佛門必備課誦儀軌。及至近代,有興慈大師力倡蒙山施食,並加入六番開示,稱為大蒙山施食。施放大蒙山施食時,中間置一法壇,上供佛像,中置香花時果、香爐燭臺,備白米清水各一杯,並請大僧主壇說法;法壇對面設一孤魂臺,供十方法界六道群靈之位,於起香後,以黃布或繩圍至法壇前,令諸鬼神於此禮拜,聞法受食,使無所障礙,得大利益,施放大蒙山施食之時,以戊亥二時為宜,一般施放蒙山亦於晚殿時舉行。見佛光大辭典p.879.3
[16] 餓鬼名。又稱燄口、面然。其體枯瘦,咽細如針,口吐火焰。以生前慳吝之故,遂有此一果報。曾於阿難入定中顯現,並因而成為佛教「放焰口」儀式之緣起。〔焰口餓鬼經〕
[17]相傳大士爺生前為唐代大學士林姜陽,告老還鄉後,每天由兩位孫子輪流送飯給他吃,因為他愛孫心切,而且有不少積蓄,凡是送飯給他吃的孫子都可得到一文錢的獎賞,於是孫子們經常為了爭搶送飯而吵架,為了避免子孫繼續爭吵不休,孩子的母親就告訴他們:「不要再爭吵了,反正這些銀子等爺爺死了以後,還不是都留給你們。」小孩聽了不但不爭吵,而且不願意再送飯。林老先生聽了以後,非常生氣,就花錢請工人將銀子打碎,挑到海裡丟棄。無錢又無助的林老先生不久後就餓死了,成了餓死鬼。因為他的食量驚人,常搶食其他餓鬼的食物,餓鬼們求助於觀音大士,觀音大士乃站在林姜陽的頭上監督,從此以後,他的食量大減,而且不敢再搶奪其他餓鬼的食物。
[18]梁皇懺的由來:相傳梁武帝的妻子郗氏生前時不信佛法,殘殺生靈。郗氏死後化為蟒蛇託夢給梁武帝說她現在變為蟒蛇,時常有小蟲鑽進它的鱗片,使得它非常痛苦,希望梁武帝替她超渡。梁武帝念其生前結髮之情,請至誌公禪師作梁皇懺十卷及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陸大齋替她超渡。最後,郗氏化身成神,升天而去。
[19] 《靈寶玉鑒》卷一,正統道藏10-P.143
[20] 《靈寶玉鑒》卷一,正統道藏10-P.143
[21] 《靈寶玉鑒》卷一,正統道藏10-P.144
[22] 《靈寶玉鑒》卷一,正統道藏10-P.144
[23]鄭思肖(1206~1283),又名所南,字憶翁,宋亡,乃改名思肖,意思是思念趙宋,"趙"是從"走"從"肖",寓意不忘趙。字憶翁,表示他時時不忘宋朝。號所南,表示他心向南方,決不北面事異族。自稱三外野人(太極祭煉內法序自稱三外老夫),福建連江人。
[24] 《太極祭鍊內法》正統道藏10-P.442
[25] 《太極祭鍊內法》正統道藏10-P.458
[26] 《太極祭鍊內法》正統道藏10-P.466,祭煉攝召神鬼
[27] 中庸第二十二章。
[28]三塗又作三途。即火塗、刀塗、血塗,義同三惡道之地獄、餓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諸惡業所引生之處。(一)火塗,即地獄道,或以於彼處受苦之眾生常為鑊湯爐炭之熱所苦,或以彼處火聚甚多,故稱火塗。(二)刀塗,即餓鬼道,以於彼處之眾生常受刀杖驅逼等之苦,故稱刀塗。(三)血塗,即畜生道,以於彼處受苦之眾生,強者伏弱,互相吞噉,飲血食肉,故稱血塗。至若「塗」之義有二:一為殘害,如塗炭;一為所趣,即梵本無量壽經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譯惡趣、惡道)。〔大明三藏法數卷十一、翻譯名義集卷七、釋氏要覽卷中〕
[29] 維生首席講於2002/06/21九十一年度開、引導師養靈營親和座談,談「三曹定位」
[30] 「中庸」第二十五章。
[31] 「中庸」第二十五章。
[32] 「論語」,八佾第十二章。
[33] 許慎「說文解字』。
[34] 「詩經」第二五六。
[35] 朱子全書。
[36]三塗又作三途。即火塗、刀塗、血塗,義同三惡道之地獄、餓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諸惡業所引生之處。(一)火塗,即地獄道,或以於彼處受苦之眾生常為鑊湯爐炭之熱所苦,或以彼處火聚甚多,故稱火塗。(二)刀塗,即餓鬼道,以於彼處之眾生常受刀杖驅逼等之苦,故稱刀塗。(三)血塗,即畜生道,以於彼處受苦之眾生,強者伏弱,互相吞噉,飲血食肉,故稱血塗。至若「塗」之義有二:一為殘害,如塗炭;一為所趣,即梵本無量壽經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譯惡趣、惡道)。〔大明三藏法數卷十一、翻譯名義集卷七、釋氏要覽卷中〕
[37] 天人日誦廿字真經P.37
[38] 《靈寶玉鑒》卷一,正統道藏10-P.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