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義《新境界》探討侍光之現代物理學原理
從教義《新境界》探討侍光之現代物理學原理
文/林哲宇
天人交通令同奮們好奇,天人交通中的侍光更令人心生嚮往。這也難怪,人性本對稀奇事務產生好奇,愈稀奇愈好奇。相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通來說,天人交通令人好奇;相對於侍筆、侍準來說,侍光更令人好奇。事實上此三種天人交通方式均為天人之間傳播技術中的一種,無高低輕重之別,但對天人交通機而言,所謂「屆時機器一開,即可望見百萬大兵之進軍,或與數千年前之老前輩對坐暢談,樂何如之!」(教義 第六章第五節),侍光之原理肯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凡屬原理之研究課題,必須對研究對象具備長時間觀測與深刻之洞見,方能進行。很顯然地,對於侍光的研究,我們無法如同侍筆或侍準的研究般,從實驗上來觀測,只能透過訪談經驗者以及源於教義、聖訓之洞見,嘗試探討可與其相配合之現代物理學原理。
根據筆者訪談所歸納出之侍光現象特點如下:1、影像可為立體或平面,單色或彩色。2、侍生抄錄下來之訊息與原訊息不符時,會出現警示訊號(例如文字抄錄錯誤時,會發生閃爍)。3、無明顯感覺屏幕存在位置(例如看電視時,會明顯注意到螢幕在何處,影像就在螢幕上,但侍光時無明顯感覺)。這些現象特點使得筆者在探究與其配合之現代物理學原理時,很自然地聯想到全像術原理,其示意圖如下:
全像術是1948年匈牙利人Gabor於改善顯微鏡的研究過程中無意間發現的,其重要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的肯定。大致描述如下:一道同波長之光束經由分光鏡分為兩束些許光程差的光束,一束為參考光束經由反射鏡投射於底片上,另一束為照明光束投射於被攝物上後再反射於底片上,此兩束光於底片上形成干涉條紋並為底片所紀錄,此底片即成為全像片。將原參考光束投射於全像片上即可於空間中重建原被攝物之3D立體虛像。與侍光之示意圖相比較如下:
註:侍光-侍光者,靈界對人類所放之電影也。光生為晶力,光布為折力,神為攝力,其原理為同性相引,即由光生和子之X原素+O°等混合為親力(陰電),一方靈界亦以X原素及H°配為和力(陽電),兩相化合為一種水晶質,故可折光於布而能感於目(H+O為化水元素,X為電素,三元相交而生晶體反折於目,如插圖十六)。(教義 第五章第二節)
經由A之親和過程仙佛與侍生分別投射出同性相引(相當於同波長)之X+H與X+O(相當於參考光束與被攝物的反射光束),在光幕上化合為一種水晶質(相當於干涉條紋),故可折光於布而能感於目(相當於全像片)。被攝物的反射光束攜帶了被攝物的影像資訊,故可藉由參考光束重建原影像;侍生的X原素攜帶了侍生記憶資料庫中的影像資訊,故可藉由仙佛X原素的調攝而建立欲傳示之影像,事實上全像片也可經由計算出干涉條紋而製作,不需要被攝物的反射光束,只是計算相當繁複;侍光機制內無被攝物的反射光束,直接由X原素的調攝而得,比人類現今科學的計算方式是高明太多了。
此外,經由侍光機制在光幕上製作出來的「全像片」,並不是以光波讀取的全像片,而是以「電質」波讀取的全像片,侍生目光中之電質要足才看得到,否則可能徒有「全像片」卻看不到影像,這或許指出了在科學上可去思考的補救方向。
藉由全像術的發明,我們更加了解了人類如何「看」到立體影像,那是光與影經過大腦的處理結果,彷彿電腦般機械化地處理干涉條紋;藉由侍光機制,我們了解人類看到的影像可取決於X原素的選擇,「相由心生」其來有自。侍光的原理包含了機械的部分也包含了靈性的部分,先由靈性的部分製作出「全像片」,再由機械化的全像原理來讀取,綜合了靈性的靈活與機械的準確,真是完善的設計;更妙的是以「電質」波讀取,電質掌管視覺與運動,亦即侍生看到及抄錄的過程,一有誤差立即可以給予警示訊號(例如文字抄錄錯誤時,會發生閃爍), 若由X原素直接詮釋就無法如此了,甚至可能發生「幻視」的弊病。
筆者認為侍光機制與全像原理的配合是良好的精神科學實例,而精神科學又是豎立起「教義」這根搶救三期末劫的擎天支柱的重要推手,關於侍光原理與天人交通機尚有許多方向可以研究,比如如何將「電質」波轉為可見光波等,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作者:林哲宇(緒致) 天帝教天人交通機研發小組秘書)